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旅游 > 正文

陶营村:农旅一体化 绘就致富路

走进贵州省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总溪河河水从村头缓缓流过,滋养着一方百姓,满山遍野的绿色樱桃林既是一幅别样的美景,也为当地村民带来“钱景”。

眼下,陶营村虽已过了樱桃采摘的季节,但由于“樱桃+旅游”的带动,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配套服务和美丽的乡村环境,依然吸引了大量游客。他们在总溪河纵情漂流,在樱桃林里纳凉野炊,在农家乐品特色美食,好不闲适。

“过去的陶营村却不是这样。以前我们都是靠烧制砖瓦和种些洋芋、苞谷来维持生计,由于挖土烧窑,村里环境很差,改种玛瑙红樱桃后,环境好了,收入也大大增加。”村民杨有勇乐呵呵地说。

1996年,农业科技专家徐富军在陶营村采摘樱桃时,偶然发现一棵颗粒大、肉质厚的樱桃树,便开始对该植株进行研究探索,经过4年的种植试验,培育出了个大、肉厚、味甜、色鲜的樱桃。徐富军为其取名“玛瑙红樱桃”,这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株玛瑙红品种樱桃树。2003年,徐富军种植的玛瑙红樱桃繁衍成一片樱桃园,收益颇丰,从此陶营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樱桃。

如何更好地让樱桃产业发挥带动一方百姓的效能?陶营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探索完善党建引领的路子。陶营村党支部书记肖军介绍,陶营村在推动玛瑙红樱桃种植过程中,严格落实“四个留下”工作,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致富在产业链上的扶贫模式,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形成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发展格局。

此外,依靠党支部领办,陶营村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服务和销售,生产交由老百姓,由市场引领,在樱桃快成熟的时候,召开产销对接大会,举办各类活动,把游客吸引过来,同时通过电销把老百姓的樱桃销往全国各地,形成村牵头、社实施、户参与的发展模式。2020年,陶营村党总支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收入达10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668万元。

产业兴,推动旅游热。现在,陶营村玛瑙红樱桃种植面积发展到6000余亩,形成农旅一体发展格局,人均年收入突破1.35万元。以前的“砖瓦村”变成现在的樱桃村、旅游村,还成了纳雍总溪河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村民们除了卖樱桃、卖树苗,还拓展食宿、娱乐等产业,形成集赏花、尝果、观景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为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陶营村建立了联户制度,村民以5至10户为单位,自愿组成139个联户体,共同对景区各摊点进行丈量规划,保证市场管理有序、环境卫生清洁。

“目前,全村共有樱桃采摘园300余处。每年到樱桃成熟时,日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实现餐饮收入超1500万元,住宿娱乐等收入超220万元,人均创收0.56万元。”肖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纳雍县龙头景区的总溪河旅游景区依托陶营村大规模种植玛瑙红樱桃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樱桃观光产业,打造总溪河樱桃产业农旅结合先导区,形成总溪河景区沿河带旅游产品,成为“旅游+农业+文化”融合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典型示范景区。

总溪河旅游景区负责人罗明说:“景区建成后,坚持以农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为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举办樱桃采摘节、白族文化节、苗族山歌节等活动,力争把游客购买力‘请进来’。据统计,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辐射带动纳雍县玛瑙红樱桃、酒店、民宿、土特产等产业年产值超6亿元,帮助20万群众增收致富,带动3900名贫困群众脱贫。”

经过党群干部数十年来的辛苦努力,陶营村已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点。

如今的陶营村,樱桃树变为“摇钱树”,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陶营村凭借发展农旅一体化,不仅富了百姓,还美了乡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农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脱贫致富新道路。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