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以杨靖宇、魏拯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无数英雄儿女,穿行于白山松水间,迎着尖枪利炮,手握大刀长矛,前赴后继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
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尽管时代变迁,东北抗联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吉林人。在吉林振兴发展的征途上,东北抗联精神凝聚起无限奋进力量,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抗联薪火
在白山市靖宇县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中,游客们静静聆听着讲解员王孟瑶动情的解说。“他一个人拖着十分虚弱和疲惫的身体在林海雪原中跋涉,他已经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想到千百万破碎的家庭和被残杀的同胞,他胸中涌起一股怒气和豪情,一定要挺住,要活下去……”听到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时,在场有游客不禁潸然泪下,王孟瑶自己也红了眼眶。
王孟瑶来到这里已经6年了。刚开始担任讲解员时,她每次讲解只是干巴巴地背诵讲解词,但随着对抗联精神、抗联历史的了解,她感受到民族英雄凝聚的奋进力量,这让她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为了让讲解词更有温度,让游客听得进去,王孟瑶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翻阅关于抗联和杨靖宇将军的书籍、资料,对讲解词精细琢磨,不断丰富,还会录音反复听、反复练,以便找到最合适的腔调和语气,呈现极具个人特色的解说效果。
“升级”后的讲解词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王孟瑶饱含温度的讲述,馆内的一件件革命文物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带孩子前来参观的游客于鑫表示:“听了讲解员的讲述,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峥嵘岁月,中间穿插的对话、英雄故事真的很感人,我听得热泪盈眶。这样的讲解非常好,孩子们也听得进去,能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宣讲靖宇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释放光和热,让王孟瑶感到骄傲。“将文物‘活化’,拉近现代人与远去的历史之间的距离是红色讲解员的责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完善宣讲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人感受、了解到东北抗联精神并传承下去。”王孟瑶说。
在吉林,像王孟瑶这样的讲解员还有很多。他们将东北抗联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和东北抗联精神的忠实传播者,将红色的革命种子播撒到游客心里,让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发展红色旅游 赓续抗联精神
通化市辉南县、白山市靖宇县等地,遍布着抗联战士的足迹与宝贵的红色精神。近年来,依托这些抗联“红色印记”,吉林各地全面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传承抗联精神。
作为东北重要革命老区,通化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旅游线路和景区,将红色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将杨靖宇烈士陵园、王凤阁就义地、金伯阳烈士殉国地遗址等67个旅游点,打造成具有时代内涵和通化特色的品牌线路“重走抗联路”,形成了“红色之城,康养通化”红色旅游品牌,让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通化,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抗联基因的重要方式。“从小就听说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我特别想去杨靖宇烈士陵园看一看,也想带孩子去看一看,我觉得抗联精神应该世代传承。”通化市民高女士说。
此外,通化市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开发85处现场教学点,建设杨靖宇干部学院,打造吉林省著名红色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东北抗联教育体验旅游区。自去年9月14日首期培训班开班以来,杨靖宇干部学院共承接全国各地培训班次289期,培训学员5.4万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通化市委书记高志国表示,通化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红色教育品牌,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以抗联精神为引领 推进乡村振兴
抗日战争时期,延边州汪清县大兴沟镇红日村是汪清县抗日群众基础较好、地下党最活跃的地区,中共汪清县第二任县委书记金相和等300多名革命英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如今,红日村正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
多年来,红日村以玉米、大豆、水稻、黄牛为主导产业,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较差,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偏低,虽然留存着众多红色遗址遗迹,但没有被综合利用开发,鲜有人知。
如何将红日村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近年来,该村实行“旅游+教育”模式,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红”“绿”交相辉映的特色资源,将“四同教育”和象帽舞民俗展演融入“红日游”,吸引了大批学员和游客前来学习、观光,带动了民宿业和餐饮业发展。
红日村红色旅游的开发,不仅弘扬了抗联精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深入,还有效促进了该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偏远寂静的小山村火了起来。红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开发红色旅游以来,该村先后承接培训班130余期,教育培训学员6200余人次,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其中,2019年7月为红色教育培训高峰期,单日最高接待260余人次,当月接待3000余人次。在红色旅游的引领和带动下,红日村村集体经济同比增收15万余元,改变了“靠山吃山”的单一收入渠道。与此同时,村干部从中看到了商机,带领贫困户将自家的有机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给学员和游客,短短3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了3万元,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红色信念生生不息,抗联精神代代相传。正是凭着抗联精神凝结起的强大力量,红日村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走出了一条越来越清晰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