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是河南省旅游业受汛情、疫情叠加影响后的第一个小长假,9月19日因暴雨天气,云台山、龙门石窟等涉山水景区临时关闭,20日、21日天气晴好,市场升温,“中秋奇妙游”再次火爆出圈,少林功夫、太极拳、戏曲、民乐等传统文化深受欢迎,中秋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和旅游融合激发活力,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振奋精气神,促发展、保安全、快恢复,假日市场平稳有序。中秋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489.56万人次,旅游收入74.86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92.02%、93.99%。
假期之前,全省A级旅游景区开展景区大抢修、隐患大排查、技能大培训、全员大练兵活动,围绕景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应急设施等,梳理重建项目249个。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和旅游行业灾后重建工作方案纳入全省“1+7+N”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省财政列支1亿元用于全省A级旅游景区门票减免开放,列支3000万元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复工复产贷款贴息,加速旅游市场回暖。栾川推出“一元游栾川”惠民活动,宣传引流效果显著。
假日期间,河南节日活动精彩纷呈,民俗文化游备受青睐。安阳殷墟博物院开展中秋国潮游园会沉浸式体验活动;南阳老界岭推出中秋拜月欢乐游园活动;漯河许慎文化园举办沙澧水韵·文化中秋——首届汉字文化中秋诗会,河上街景区举办“红耀河上街·金秋欢乐游”活动;商丘芒砀山旅游区举办“2021汉服有礼·国风婚典季”系列活动,让游客来到汉兴之地“穿汉服·行汉礼”,共赴华服盛宴;驻马店皇家驿站景区举办了皇城电音节、中秋音乐盛典、拜月大典、猜灯谜、漫展巡游等精彩活动,建业电影小镇升级了《穿越德化街》《一路有戏》等经典剧目,加推中秋国风巡游、龙套飙戏巡游、夜场狂欢蹦迪等新节目;洛阳老君山景区用近万枚月饼拼成一个直径长达8米的超大月饼,绘制“彩云追月”字样,为中秋送上祝福;中秋节当晚,央视在开封清明上河园虹桥直播“穿越千年历史画卷,步入画卷共赏明月”之“虹桥再现”。
这个假期,河南返乡探亲游占据主流,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成为热点。摄影、徒步、骑行、采摘、亲子等乡村小众游特色突出,家庭派对随处可见,新县“九镇十八湾”游人络绎不绝,老家寒舍、水塝院子、木槿山岗、西河恋歌、枫杨树下等主要精品民宿点入住率均达100%,农家乐平均上座率超过80%。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放松身心、休闲度假为目的的健康游、定制游、品质游特色突出,登山、徒步等主题旅游受热捧,三五好友小团体出行特征明显,林州市红旗渠景区等生态旅游景点客流不断。
假日期间,河南积极推广“河南文旅预约健康码”,行程可追溯,旅游更安全。发挥智慧旅游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加强调度指挥,提前预判,错峰预约,对A级旅游景区出入口、重要游览点、室内演出场所等关键节点强化管理,完善引导体系。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创新研发了河南文旅预约健康码,将文化和旅游场所预约、购票和健康码核验相结合,实现多码合一,全省A级旅游景区已经全面推广部署,游客入园只需使用“扫一扫”功能,即可实现快速入园,预约、购票、健康核验关口前移。
今年中秋,河南文化和旅游系统携手河南卫视打造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新媒体营销更出彩。继端午奇妙游后,中秋奇妙游再次出圈,少林寺、陈家沟、老君山、隋唐洛阳城等多个景区扩大影响力,彰显文化和旅游融合魅力。坚持全省统筹、区域协调、地市联动,与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携程、新华社等受众高度聚集的公共平台及权威媒体深入开展合作,构建宣传推广矩阵,实现交互传播,在“年轻化”方面积极探索。引导各大景区开展文化内涵突出,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文化和旅游特色活动,推出系列假日文化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
同时,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加强假日指挥调度,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做好统筹调度、应急处置等工作,由厅领导带队组成10个小组深入地市、文化和旅游单位,督导假期旅游安全、疫情防控工作。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热点景区严格执行防疫要求,落实预约制度,控制瞬时流量,引导错峰出行,游园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