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旅游 > 正文

聚焦遗产地文化共享与科技创新——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综述

1月15日,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线上举行。论坛以“遗产地文化共享与科技创新”为主题,来自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学界、业界的嘉宾共同探讨文化遗产共享创新方式,为遗产地出谋划策,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论坛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主办。

价值共享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提出:“国际遗产界近年来对遗产价值及其活化认识有变化,更加强调人文、精神、价值传播共享的重要性。”2021年4月16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由多方机构联合举办“我在故宫画彩画——听障青少年走进文化遗产地”活动,这体现出中国始终致力于让每个公民获得平等的文化权利,人人都能够接触、参与和解读文化遗产。宋新潮认为,让文化遗产的故事在每个人面前实现“无障碍”地传播,既是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题眼,更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智慧的国际表达。

近年来,相关部门在旅游景区发展、文创产品开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领域多措并举,不断开拓文化遗产创新利用的空间。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有关领导建议业界坚持科学发展、保护第一的前提和基础,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用科技推动提高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水平。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霍建军介绍,数字化助力完善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了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融通。为此,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相关机构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并组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专委会,形成紧密的联系机制,针对遗产类景区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遗产活化

新时期、新形势下,学界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有什么新的理解?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麻国庆指出,要将乡村文化建设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遗产活化的社会载体为切入点,探求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践文化多样性保护,统筹社会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激活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避免“见物不见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提出,文物的活力和语境非常相关,把语境做好能赋予文物巨大的能量。展览要根据主题设计故事情节和叙事逻辑,并根据语境来挑选合适的文物,利用跨媒介的展示呈现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展览中相得益彰、相互支撑,并强调可体验性,带领观众在展览中与文物更多更沉浸地交流。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需要借助科技有效地进行文化遗产活化,但不要忘记遗产的地方性保留、挖掘和强化,让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共建共生

要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保护、利用、传承好文化遗产,还要通过文化共享拓展文化遗产的功能价值,吸引各方参与文化遗产的共建共生。

围绕“遗产活化与文化共享”议题,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表示,工业遗产活化是一个老瓶换新酒的动作,换的酒是为人而换,所有运营都是以人为核心,塑造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文化是抓手,通过在地文化内容产生供给关系,形成产业聚集和旅游服务。

大地遗产CEO黎筱筱提出,人是空间和内容的出发点,在空间改造时需要带着遗产观尽量克制,要尊重、烘托遗产本身,同时符合当代特色。在内容运营时,要依托遗产地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构建符合今天的人生活需求的生活场景和旅游场景。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