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马鞍山段是八百里皖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深入挖掘马鞍山本土文化资源,推进长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三大工程建设,实现了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江文化特征,着力打造长江文化的“新时代坐标”。
据介绍,马鞍山积极开展保护传承工程。完善保护措施,对长江马鞍山段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提高传承活力,分级分类提升马鞍山长江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展示体系,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等;推进凌家滩国家考古研学基地、研学营地建设;利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庆日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推动开发乡土教育特色资源,鼓励采石矶景区等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实景演出、灯光秀等,进一步丰富夜间文旅消费新业态,让长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在研究发掘工程方面,马鞍山成立了马鞍山长江文化研究工作专班,探索建立长江文化基金会,加强对长江马鞍山段重点国家保护单位凌家滩遗址公园、采石矶景区太白楼,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陋室、霸王祠、黄山塔的专题研究工作,突出“马鞍山长江文化”的整体辨识度,构建与马鞍山长江文化建设相适应的话语体系。结合新时代特点,深入研究推动当涂民歌、跳和合、乌江三月三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长江沿线区域的传承发展。整理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附带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拍摄微电影、短视频等作品。
同时,马鞍山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工程,讲好长江马鞍山段文化故事。长江马鞍山段从李白诗中的“天门山”后折北横流,因此又得名“横江”,这里江面狭窄,众多改变中国历史走势的大事件均发生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采石横江驿过丹阳至钱塘,后有项羽在此“渡江而西”,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宋赵匡胤在此架中国第一所长江浮桥,并攻克南唐,统一江南。此外,这里还有和县猿人故事、凌家滩故事、伍子胥过昭关故事、千字文故事等。马鞍山通过细致讲述横江卓越文化人物、光辉思想文化、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现了长江马鞍山段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