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穿洞村后,开阳县又有龙广村入选全国文明村。
龙广村位于南江乡中部,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40%。
曾经,龙广村也是贫困村,村民只靠地里的包谷过活,一年到头来,手里剩不下多少钱。
村子的变化来自于十里画廊的火热。
早在2003年,开阳县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布局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打造十里画廊旅游带,而龙广村就处于十里画廊核心区的覆盖范围内。
为配合十里画廊乡村旅游的发展,龙广村做了很多努力——将世代沿袭种植的小五星枇杷换种成个大、产量高的大五星品种,积极配合乡政府开展“三月三”等民族文化活动,全县第一家农家乐就出现在龙广村的凤凰寨。
2005年,村民陈仕良看准凤凰寨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契机,一马当先开起县里第一家农家乐,当时,他还只能为游客提供简单的食宿服务。
而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凤凰寨30家住户108人全部做起农家乐生意。
“一家富不如一寨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以前,来寨子里的游客人数少,全寨只有两家农家乐。现在来玩的人多了,整个盘子做大了,家家都做起乡村旅游的生意,全寨最多可接待150多人。”陈仕良自豪地说,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十年前的3000元增长到现在的万元以上。
正是从农家乐的发展中,村支书陈勇看到了先进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也成为他以后工作中的重点。
现在,龙广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建“七同工程”,即党员同心宣传明政策、同行成队进乡村、同筑堡垒夯基础、同驻发展促跨越、同帮民生稳社会、同甘共苦融亲情、同建制度强保障,通过支部委员联系组,党员联系户,不管是在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充分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动引导。
党员刘勇就是践行“七同工程”的一员。
返乡创业之初,刘勇所在的龙广村长官司借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千万元,村寨的交通条件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刘勇种植的200多亩葡萄和几十亩草莓不仅大获丰收,销路更是不愁,在地里就卖光了,年收益超过百万元。此外,葡萄基地的发展还带动了周围30多户低收入困难群众就业。
改变不止一两处。“如果说原来的尝试和发展都是撒胡椒面式的小打小闹,现在龙广村已经慢慢做大了产业发展这张大饼。”陈勇说道。
截至目前,龙广村共栽种枇杷5500亩、樱桃1000余亩、猕猴桃500亩、葡萄500亩、茶叶3000亩、酥李1000亩、时令蔬菜400亩,发展农家乐近80家。
同时,引进贵州红梦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三林茶叶有限公司、多彩田园醉美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万元。
此外,龙广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
几年来,龙广村共投入资金8千余万元,用于优化交通、房屋立面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等,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现状,村寨风貌焕然一新。
经果林产业、农家乐服务、道路交通顺畅……这些因素又增加了龙广村以及十里画廊的旅游热度。2006年,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被评为贵州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和贵阳市最佳乡村旅游避暑休闲度假区。
在这里,村寨发展和乡村旅游已经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下一步,龙广村还将积极探索和试点农村‘三变’改革,特别是用闲置的房屋土地入股水东乡舍项目,按农户占股20%的比例分红,再结合周边旅游景点和田园果园,打造一个升级版乡村旅游胜地,以旅游精准扶贫、助农增收。”陈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