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某景区的过山车“雪域雄鹰”项目发生碰撞事故,导致多人受伤。景区随即闭园,开展安全大检查。目前,相关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事故原因和责任进行深入调查,并启动“一盘棋”响应机制,对当地旅游景区景点、特种设备安全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此次事故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不仅因为该景区本就备受瞩目,更在于其之前种种忽视安全的“迹象”被曝光,让人产生该景区是否存在设备“带病”运行的疑问。而本次事故发生的前几天,该景区刚刚召开2023年第三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强设备的安全保障,强化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运营接待及现场管理,持续提高设备故障分析、判断能力,确保设备安全。
安全无小事。景区场所首先是“安全场所”,必须时刻绷紧安全弦。项目再惊险、再刺激,都应以“生命至上、安全至上”为前提。近年来,很多景区场所以更快、更高为卖点,主打“刺激指数”以吸引渴望冒险、追求刺激的年轻群体。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设施的安全保障未必能及时跟上。今年6月,河北秦皇岛一景区场所停电,导致过山车停止运行,数名游客头部朝下被困车内;浙江千岛湖,一男子在体验水上游乐项目“飞鱼”时意外落水失踪……危险就在身边,须臾大意不得。游客的生命安全不容有试错的机会,越是“高危”越要加强监管,切莫让“蹦极的绳子断了就换”这样的网梗成为现实。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为让景区场所真正成为“安全场所”,还需各方同向而行,有关部门要明确安全之责,景区场所要绷紧安全之弦,普通游客应当树牢安全防范意识,形成政府严管、企业负责、游客自律的合力。对深圳某景区的运营者而言,更要以此次事件为戒,认真检查设备,确保各项安全工作不流于形式,时刻将游客生命放在第一位,绝不可再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在事故发生后才急着“补救”。
须知,设施可以重启,生命却无法重来。(来源:南京日报 孙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