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芦苇,草本植物之一,在我国起源颇早,
生命力极强,亦称作蒹葭、芦花、苇。
《诗经》中的名篇以“蒹葭”为题,
借蒹葭描述了一人在蒹苍丛生的河畔,
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的爱人,
那场景唯美不已,流芳千古。
-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芦苇近水便生,扎根便长,极易存活,
虽无花之娇艳,但独具其特性,
通常秋日里最为茂盛,呈暗黄色,花开如雪,纷飞如梦镜。
风起时,随风舞动,好似精灵,
摇曳在湖水边,连动着池水都活了起来。
-
据《本草纲目》记载,芦苇可入药,
“按毛苌《诗疏》云: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
故而,古人认为初生的芦苇称做“葭”,
未开花前称作“芦”,长大以后称作“苇”。
-
古时可用其建造房屋,
编织生活用品、工艺品,
亦会使用芦苇,还可充当薪柴。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
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鳖足以立四极,
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可见其坚韧而顽强。
-
古时画家在描绘江南水乡、湖泊烟汀景色中,
时常提及芦苇,如南宋时期李唐的《清溪渔隐图》,描绘钱塘江一带山区雨后的景象,
在画的前端有一渔翁垂钓江边苇间,
其中用纤细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的芦苇,
与阔笔重墨画出的树木石块相呼应,灵动而不呆板。
-
元代赵孟頫著作《鹊华秋色》一画中,
描绘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
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前景水边芦苇丛生,营造出恬淡平静的气氛。笔法去巧媚而归古拙,是全画中不可或缺的细节。
-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亦是如此,
汀边芦苇稀疏错落、真实细腻,
借芦苇充分展现了江南灵秀的气息。
芦苇不仅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柔美的气息,
更凸显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士情怀,
营造出文人追求的一种平和的心境。
-
芦苇叶可卷而成“管”为乐器。
王十朋《东坡诗集注》中,
对《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中
“愁闻塞曲吹芦管,喜见春盘得蓼芽”一句中的“芦管”注为:
“后汉蔡琰云:‘胡人卷芦叶吹之,
以作乐,故谓之胡笳’”。
又有晏几道《蝶恋花》中:“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从古代诗词中的描写来看,
芦苇所吹奏出的声音缠绵悱恻,
透着哀婉凄清。
-
空影渡鹓鸿,秋声思芦苇。
秋日最易哀思,
清冷的池水搭配素黄的芦苇,便更显萧瑟,
因此芦苇也表示着离别,表示着思念。
秋风瑟瑟,芦花纷飞,江岸送别,依依不舍,
常说人像芦苇,一生漂泊,
但好在根部牢固,初心不变。
-
芦竹
秋声飒飒芦苇寒,惊飞白鹭起前滩。
江南水乡,多有渔户,捕鱼间隙,
常常靠船于芦苇荡之中,渔夫假寐于船上,
清风徐徐,船随芦苇漂。
芦花点缀水中,内敛含蓄,清新自然,
为平淡的水中添上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
-
五节芒
芦苇渺小,亦伟大,他真实,不虚假,
当风吹过时,遍地的芦苇随风摇摆,
窸窸窣窣的声响回荡在耳边,
此刻感受到的,不仅是芦苇的美,
亦是自然的美。
-
秋芦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