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形象
关于,总是有些关键词。
“农家乐配色”的瓷器审美;
比如
比如爱写诗: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几乎赛过《全唐诗》总量;
比如他热爱书法:在全国各地留下“乾隆御书碑”;
其实,除此之外,他对画画也有一腔热爱。
01 一腔热爱的起源
我们知道,故宫是国内文物收藏重镇,字画就有约14万件,其中有大量名家作品。清朝建立不久,宫廷里便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庋藏(guǐ cáng)制度。
乾隆亲自主持了《石渠宝笈》这一书画目录巨著,将大部分中国最重要也最珍贵的古代书画囊括其中。
乾隆年幼时系统地学过汉文化,同时又能与当时的文化精英,比如叔叔允禧、允禄等交流,所以从小对书画很感兴趣。 作为清朝无愧的收藏“大腕儿”,
还记得让你挤破头的《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么?
拿笔来,朕要画!
藏着藏着,乾隆开始不满足于欣赏了。他说:
乾隆一生至少画了一千四百多幅画,写了上万幅书法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留存书画最多的皇帝。
据《石渠宝笈》与《盛京故宫书画录》的记载,
02 被自己“认可”的画作
为什么如今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画
那,而只能看到字呢?因为乾隆自认技不如人,毁掉了大部分作品。
所以现在能看见的画都是他认可的,下面就是他的部分作品。
乾隆皇帝比较信佛,他也临摹了这幅画。
元代赵孟頫曾画过一幅《红衣西域僧图》,其人物左手前伸,神态安详,似在说法,有唐代阎立本之风。
左图元代赵孟頫作《红衣西域僧图》,右图乾隆临作。
问题来了:为什么两幅画差距这么大呢?因为工笔画吃功夫(时间)。
比如赵孟頫的僧人衣褶明暗过渡非常自然,那是朱砂渲染了很多遍的结果。
“勾皴擦染点”这些技法一个不少,所以才禁得起细看。。
左图为赵孟頫《汀草文鸳图》与右图为乾隆临作,从羽毛的画法可看出乾隆用笔的单一。
他后来大概也意识到了工笔画吃功夫这个问题,所以就转向了小写意的“文人画”。但他没想到文人画还是“吃功力”。
是“出以己意,任意为之,不拘于规矩法律”。
不过!乾隆后来在《石渠宝笈》里说,他有一天领悟到了画画的真谛,
大致可理解为:
哎对啊!我是皇上,爱咋画咋画啊!
03 不专业的画作警示不合格的官员
他丰富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
不过,乾隆的画再差,也只是毕竟他的本职是皇帝,是一个有着数亿人口庞大帝国的管理者。
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的场景。
乾隆五十三年,湖北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洪灾,官吏们不仅治水不力,却借机大发横财。乾隆得知后大怒,便临摹宋代李迪的《鸡雏待饲图》两次,并让人复制后分发给大臣们,还做成了多个版本,起警示作用。
宋·李迪《鸡雏待饲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在画上,乾隆还提诗道:“双雏如仰望,其母竟何之。未解率场啄,谁怜空腹饥。展图一絜矩,触目切深思。灾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
小鸡饿着肚子等待鸡妈妈,就像那可怜的灾民。
意思是:
清·缂毛鸡雏待饲图挂屏局部,乾隆临摹李迪《鸡雏待饲图》,故宫博物院藏
他需要的是用这幅画来警示官员,为民服务仅此而已。
所以,尽管缂毛版的小鸡变成了鹌鹑,插屏版的小鸡变成了乌鸦,但这对于乾隆来说都不重要。
清·《弘历观荷抚琴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一个画家的乾隆可能是不及格的,但的确是一位称职的皇帝
总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大概会对老干部风的乾隆作品更宽容一些。毕竟,谁还不准老干部给自己找点乐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