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体育 > 正文

“非遗传承·匠心对话”高峰论坛亮相2017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5月30日,由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投资协会投咨委PPP 投资中心、中国民族贸易协会品牌工委和北京非物质文化发展基金会合办的“非遗传承·匠心对话——一带一路条件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亮相2017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论坛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背景,以一带一路下非遗产业的市场化运营和投融资合作为主线,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讨交流。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复旦大学教授、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副会长杜晓帆等资深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与会业界人士还就我国非遗产业的全球传播体系建设、国际贸易与服务平台建设、资本化运作、大数据运营、创新驱动及融合发展等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此外,非遗双创活动、非遗创意大赛、非遗产业发展基金、非遗品牌管理平台等多个特色项目在本次论坛发布并达成合作签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的象征,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共有87万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1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86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共39项,是全世界入选该名录最多的国家,这些绚丽多姿和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国人脉的重要象征,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资源。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开始实施;今年6月10日,又将迎来我国第12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宣传推广愈来愈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国民的重视。然而,不可否认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思维、意识、方式、方法等许多方面尚需发展提高;一些地方把申遗作为政绩工程,保护推广流于形式;大量优秀非遗项目被简单地收入博物馆或园区,束之以高阁;许多非遗传承人片面依赖政府补贴,不懂如何推广营销;或者过多地强调保护,而忽略传承、创新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的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生产、生活不断丰富自己,又通过生产生活的主体——人,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从而使其永远生机怏然、充满活力,为族群提供精神家园,引领族群向上、向美、向好,从而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人的生产生活就意味着消亡。因此,最合理的保护方法,就是让其走下神坛,而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方面。

从首届京交会起,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倡导“贸易拉动生产、生产带动传承”,一方面力求借助京交会这一国际服务贸易交易平台,促进广大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实现贸易对接,拉动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一方面着力把适合的非遗项目推向市场,通过引导文化认知、认同和引领文化消费,使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促进文化繁荣,从而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初衷。

许多非遗项目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本身就具有商品的属性,我们既要认可它的价值,也要认识到它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通过市场行为,实现其价值的转化与再生。与此同时,通过资本介入,科学有效地提升其生产力、创新力、传承力和竞争力;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和其它新兴载体,提高其品牌力、推广力与传播力,本次论坛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