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生活 > 正文

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有序推进

2018年4月19日,泉州市获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以来,该市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加强对接,各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

创建基础有力夯实

泉州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关于印发<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定期例会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并以市政府名义向各县(市、区)下达了创建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和要求,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以创建工作启动为契机,泉州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取得创建资格后,市本级财政配套1600万元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创建宣传、制度设计、重点项目建设,为示范区创建提供了有力经费保障。

调查研究深化开展

强化调研检查,由市创建办牵头对各县(市、区)示范区创建工作及存在的突出困难进行调研自查,课题组针对德化县小乡镇大城关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研,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全市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部署安排,有力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研究确定了“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机制研究”选题,先后召开了5次课题论证会,进一步确定了制度设计的主要纲要、预期成果,研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等工作。成立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咨询组,邀请5位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资深专家作为咨询组,为创建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网络体系全域布局

着力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建设市公共文化中心——科技与规划馆、东海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大剧院等四座文化建筑,目前正抓紧装修工程;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投入使用;改建泉州美术馆,目前项目各前期工作正按时序进度推进。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正有序推进。7月20日,泉州市文广新局召开图书馆总分馆制工作部署会,推进形成以泉州市图书馆为中心总馆,各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百姓书房)为分馆,实现全市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格局。目前,全市建有公共文化馆11个(国家一级馆8个,二级馆3个)、图书馆11个(国家一级馆7个,二级馆4个)、博物馆13个(国家一级馆2个,二级馆3个,三级馆1个)。在全市16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有80个站获第一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等级站称号,其中一级站17个、二级站26个、三级站37个。统筹推进未达标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建设,争取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达标。

\

文化供给惠及群众

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免费开放。加大购书经费投入,借示范区创建及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之机,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市图书馆补充购买图书,截至11月份,全市新建成“百姓书房”25个,总数达到73个,总投入超2800万元,总面积达12571.6平方米,藏书量超68万册,比去年新增32.6万册,增幅超47.9%,总月均读者数超3.5万人次,进一步丰富了群众阅读文化生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

公共文化供给形成常态

近几年来持续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元宵泉州灯会、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国际南音大会唱、中外戏剧展演、“百转千回”精品戏曲展演,梨园戏公益性演出,南音公益性演出,交响音乐会,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欢乐泉州——才艺大比拼”“府文庙之夏”、“百姓大舞台”、“威远楼之夏”戏剧汇演、“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博物馆之友”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举办32批次文化交流类活动:闽台对渡文化节、东亚文化之都交流活动、中外戏剧展演、梨园之春戏曲交流活动、闽台“三同文化”交流展示系列活动等。举办1500场展览类活动:泉州灯会、摄影展、书画展、“千年瓷都”德化陶瓷展、惠安雕艺节,郑成功文化节、南安凤山文化节等。举办30场比赛类活动:南少林武术比赛、剧本征文比赛、中小学生南音比赛、“府文庙之夏”才艺大比拼、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全市文化馆少儿系列文艺比赛、县域广场舞大赛、泉州民间布袋戏邀请赛、福建省音舞节泉州分区大赛等。

公共文化数字建设有序实施

泉州市在福建省率先成立“泉州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市(县)、乡村以及机关、企业、学校、个人通过IP认证、帐号等方式登录“泉州文献之窗•泉州数字图书馆”平台,利用海量数字资源,实现区域内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