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在北京顺利开机。摄制组第一站来到被称为“国礼造办处”的北京工美集团。
北京工美集团是我国国礼的承制单位,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国礼背后是精彩的大国外交故事。每件国礼的制作都是匠心独运,浓缩了中华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这些巧夺天工的作品成为国礼的那一刻,也肩负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吉祥的寓意展现了东方智慧,巧妙的构思赋予这些作品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摄制组将探秘国礼的制作过程,寻访国礼背后的艺术家们,向海内外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国礼“吉祥中国·福禄尊”是以“和平蓝”为主色调,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制成。尊体纹饰以盛唐莫高窟藻井上的宝相花、缠枝纹为地,寓意中俄两国开启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用于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礼。
“吉祥中国·福禄尊”尊体绘有景泰蓝纹饰,原型取自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画珐琅大吉葫芦瓶”,寓意中俄两国繁荣昌盛、友谊长存。“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隆重的礼器,葫芦谐音“福禄”,圆润饱满、藤蔓繁茂。整体以葫芦造型,葫芦谐音“福禄”,颜色以蓝色为基调,深浅不一的蓝色,象征着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瓶体纹饰集合了宝相花、如意纹、缠枝纹,繁茂绵延。“时逢盛世、有凤来仪”的凤凰做耳,“太平有象”的象首作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为产品题词“吉祥中国”,寄语新时代。
赏瓶采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制成,瓶身颈部两侧的双耳凤头,暗含“时逢盛世,有凤来仪”,底部三象首为足,寓意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安康。多面开光展示了三千年中国史及传统文化,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寓意中俄两国传承“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同步振兴,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规格结合三大传统非遗技艺“铜胎掐丝珐琅、雕漆、錾刻”,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郭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霍铁辉、工艺美术大师刘忠英、北京工艺美术大师李克、冯延明、冯超六位大师作为设计专家团队,反复探索讨论,从图纸走向样品,经过反复修改、烧制,数次细节修正,十几次易稿,耗时两年设计制作完成,每尊瓶底均錾刻六位大师签名及工美景泰蓝官方标识。
制作运用了青铜和瓷器的工艺,且把绘画和雕刻技术也融入其中,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的结晶。其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从美术设计、制胎、掐丝、粘丝,到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最终到成品,需要经过大小工序108道,且全部由手工精制而成。
产品的錾刻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型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质工具和特定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基本工艺包括翻模具、铸锡模、库铜坯、翻锡模、分段攒活、大焊、錾刻、总体攒合、鎏金。
其中瓷片和景泰蓝的结合最大难点,由于景泰蓝的烧制是火中取材,每个景泰蓝在烧制的过程中,均会产生变化,而瓷片一旦成行形是不能变化的,所以瓷片和景泰蓝和结合是难点,要取它的最大公约数,要把瓷片严丝合缝的贴在景泰蓝上,再用花丝镶嵌的圈把它压实,这个过程反反复复实验了很多次,稍不注意瓷片就会断裂。在技艺上,反映了中国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衬托出景泰蓝的金碧辉煌的艺术特征,起到了遥相呼应的作用。如今,“吉祥中国·福禄尊”化身“邦交使者”,成为中俄两国70年友谊的见证。
纪录片《这里是中国》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项目。该系列片由国际化专业团队制作,采用全新的第三方视角,用本土化的传播方式在国际上进行多语种传播。据RT的收视统计,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一季总收看人次数以亿计,影响力巨大。借鉴《这里是中国》第一季的成功经验,第二季在内容上更加侧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现代发展;让受众通过了解发生在新旧“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从而加深对“一带一路”的认知。
据悉,在京拍摄结束后摄制组还将转赴湖南、广东、上海、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前期拍摄工作。2019年《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将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