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党建作引领 脱贫结硕果

湖南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属于大湘西地区,是一个面积居全省第二、人口居全省第一的农业大市,也是湖南省贫困指数最高的一个市。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好党建促扶贫”(《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第21页)的指示,坚持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领导全面覆盖,增强了贫困地区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导力、战斗力,保证了党中央扶贫攻坚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将结成丰满的经济之果”(见1958年2月18日《经济日报》)。邵阳贫困地区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也结出了脱贫致富累累硕果。截至2019年底,8个贫困县顺利摘帽,10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24万人降至3.5万余人。农村贫困短板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全市农民的增收,农民纯收入从2014年的7786元增至2019年底的13055元,年均增长10.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2019年全市19个主要经济项目的发展速度有15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邵阳这只“弱鸟”已经开始展翅飞了起来。

一、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战略全局把关定向

从其本义来讲,扶贫工作属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范畴,但贫困问题是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一块突出的短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也关系到我们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因此,扶贫工作又是一项政治属性很强的工作,是我们党在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为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毫不动摇坚持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突破口和定星盘。从市委到村党组织,层层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认认真真学,联系实际学,着眼运用学,强化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理论武装,同时学习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新形势下党的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法规文件,明确了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通过学习,全市特别是贫困地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提高了政治站位,树立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了“两个维护”,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立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和时代前沿上为扶贫攻坚把关定向,具体地说,主要做到了“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扶贫论述摘编》第13页)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段时间是贫困人口居世界第一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就农村脱贫致富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道路。邵阳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在扶贫工作中注意处理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绝不忽视关乎民生疾苦的小事等之间的关系,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脱贫致富中的巨大优势。

二是坚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指挥。我国的扶贫攻坚,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如果没有一个有权威的,诚如恩格斯所说“能处理一切问题起支配作用的意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53页)的领导核心来运筹、谋划、部署、指挥,就很难达到古人说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脱贫致富就是空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贫困群众,时刻思考扶贫工作,既挂帅,又出征,一心为民,夙夜在公,亲力亲为,靠前指挥。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扶贫攻坚的重大决策,既体现了党中央的集体智慧,又是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经验的结晶,顺应扶贫工作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期盼。邵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坚决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同时贯彻执行省委为落实党中央精神作出的实施意见,结合邵阳实际,创造性加以贯彻执行,保证了我市脱贫致富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讲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按“一个也不能少”要求,让广大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使党和人民形成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成为鲜活的现实,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坚如磐石、安如泰山。邵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扶贫工作中,时刻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嘱咐记挂心中,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用建立、发展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诠释了扶贫工作“讲政治”的核心要义。

四是把扶贫攻坚紧紧地溶铸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之中。扶贫攻坚绝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我们党作出“四个全面”战略全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的就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城”,我们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时,始终注意引导党员干部认清全局、把握全局,深刻把握扶贫工作与国家战略全局中各个局部之间的关联、协调与匹配,以此更好地服务全局。如坚持法治扶贫,注意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同时以扶贫工作中的法治建设助力依法治国。坚持文化扶贫,让贫困群众接受更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精神文明转化为物质文明、富脑袋带动富口袋,同时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加强贫困地区的文明创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坚持生态扶贫,在国家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战略下搞好贫困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时通过贫困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洞口县宝瑶村由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永,获“全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的事例以及其它类似宝瑶等多个村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就使扶贫工作与其它工作一样,紧紧地溶铸到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之中。

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按照党的政治原则,做到了“四个坚持”,保证了扶贫工作的方向不偏、靶心不变、力量不散、步伐不乱,为夺取扶贫攻坚战胜利起到了“定星盘”作用。

二、加强思想引导,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

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主政贫困的闽东地区时,将当时贫困的闽东比之为一只“弱鸟”,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摆脱贫困》第2页)。“弱鸟”先飞的第一要义是要有“飞”的精神即“飞”的内生动力。习总书记这一思想,对我们邵阳这个贫困地区具有振聋发聩、催人奋起的作用。近年来,邵阳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飞”的意识、“飞”的觉悟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教育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摆脱贫困》165页)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扶贫对象克服了一些影响脱贫致富、妨碍自己“飞”的消极落后思想,致力于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变安贫乐道为穷则思变。贫困地区有些同志安于贫困,认为穷是“老天爷”安排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安贫乐道,满足于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与贫困厮守一辈子。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这种思想指出:“贫困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扶志。”(《扶贫论述摘编》,第135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我们大力进行励志教育,提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使他们树立穷则思变思想,下定在自身一张白纸上写最新最美文字、作最新最美画图的决心。

二是变“两眼向上”为自力更生。有些人虽然想与贫困诀别,但把路子放在“等靠要”上,他们“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针对这种思想,各级党组织引导大家弄清,对贫困人口给予一定的扶持是必要的,但脱贫致富的真正主体是他们自己。习近平总书记说:“有的人发展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倒是很积极,党和政府的政策变成了变懒人的政策,完全变了味。俗语说,救穷不救懒,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习近平重要讲话文章选编》,第287页)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我们改变了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大力帮助贫困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他们既用好用活外部帮扶资源,更要把立足点放到自己的力量上。提高认识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纷纷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其中1.9万户走上了产业脱贫致富“快车道”

三是变畏难苟安为砥砺前行。脱贫致富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一马平川,而是坎坷不平,甚至荆棘丛生的,在困难、阻力、风险、挑战面前,有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好汉也有见到困难就畏惧、碰到矛盾就绕道、遇到阻力就后退的懦夫。不帮助这种人克服畏难苟安思想,脱贫致富就只是一枕黄粱。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11页在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克寨的关键时刻,困难、风险也就更多、更大,对此,邵阳各级党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要看到困难,正视困难,也要有愚公移山的勇气,黄土变金的信心,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劲头,风雨无阻、砥砺前行,“斗罢艰险再出发”。

四是变半途而废为奋斗到底。扶贫攻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积许多阶段性的小胜才有最后的大胜。习近平总书记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扶贫攻坚现在虽然到了接近收官之时,但仍不能说大功已经告成。明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夺取了北京城后,领导集团忘乎所以,失去警惕性,解除了精神武装,以致功败垂成。我们现在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第382页),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就会‘沙滩流水不到头’。”(《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36页)因此,我们引导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牢记毛泽东不当李自成,要“永久奋斗”(《毛泽东文选》第二卷,第191页)的思想,克服麻痹松劲情绪,防止半途而废,鼓励大家继续打拼,永久奋斗,源源发力,久久为功,以胜利到达光辉的彼岸。

三、建好“三支”队伍,打造能征善战扶贫工作铁军

扶贫攻坚是需要人去做的,“扶”与“攻”的人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不一样,结果会大不相同。在扶贫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抓好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扶贫工作者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把他们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战的扶贫工作铁军。

一是建好党员队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贫困地区共产党员,从经济条件来看,有已富和未富之分;从是否担任公职来看,有担任公职党员和非公职党员之分;从年龄来看,有青壮年党员和老龄党员之分,等。为把这支队伍建设好,邵阳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各地采取适当集中、小型分散、倡导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工作的论述特别是学习他在湖南对扶贫工作的指示和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学习党章和党的知识,等。有的地方以乡镇为单位创办了讲习所和夜校,吸收有条件的党员参加学习。对年事高、行动不便的党员,则送教上门。健全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他们开展“党日”活动。实行党员和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全市有20万党员、干部和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对党员致富和带富情况加强考察,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对致富带富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这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员的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同志能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之江新语》第136页)的教导。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加强了他们致富本领的培训,尽可能把党员培训成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适应扶贫攻坚需要,加强与改进积极分子培养,把年纪轻、政治可靠、思想解放、有致富本领的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充实党的新鲜血液,使党员队伍专业技术结构逐步优化。党员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政策宣传、文明创建、兴办产业、科技运用等等方面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支重要铁军。

二是建好干部队伍,发挥干部骨干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43页)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事业特别是扶贫攻坚中的骨干力量。对这支队伍我们从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执纪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管理。在选拔任用上,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和好干部五条标准,注重从回乡大专毕业生、复员军人、致富能手、在外创业回流人员中物色选拔对象,严格按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和纪律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坚决杜绝个别地方曾经出现的“一人发包烟,村干担子就上肩”的拉票行为,保证选出来的干部忠诚干净担当,树牢了选人用人紧扣脱贫攻坚的“风向标”;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重视进行实践体验和现场教学,适当组织外出学习取经,增强他们扶贫攻坚的自觉和能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对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勇立潮头、勇挑重担、敢破难关、敢冒风险的,重视做好关爱工作,并视情况提拔重用,全市把177名敢于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的村级年轻干部选拔进了乡镇班子;加强监督执纪,保证贫困村干部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绝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昏官”,如有,通过监督执纪坚决予以处置。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有力地保证了他们成为“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的人民好公仆,成为在扶贫攻坚战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的铁军。

三是建好扶贫工作者队伍,发挥扶贫工作者砥柱中流作用。邵阳市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的要求,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选派了2800多名素质高、有本事、熟悉和热爱农村工作的同志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者。这支队伍上接“天线”,下联“地线”,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扶贫论述摘编》第36页)他们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扶贫攻坚重任,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有的爬坡过坎,走家串户,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群众心田里;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心中沉淀着对群众的真情,脚上沾满了乡情浓浓的泥土,走东家,串西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乐,所盼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雪中送炭;为把工作做到位,和村支“两委”一道,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精准谋划脱贫思路,精准推出脱贫举措,不辞劳苦跑上跑下,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科技力量等多种支持,还向社会各方寻求帮助。为保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邵阳各级党委对这支队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精细管理考核办法和作风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伍的“十要六不要”,建立“邵阳驻村e家”APP,实行网上实时考勤和工作报告,同时对他们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怀、生活上关照,家中有困难需要解决的,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这些举措,使这支队伍做到了心无旁骛,一心扑在扶贫攻坚事业上,在扶贫中发挥了砥柱中流作用,成了一支对贫困更具杀伤力的铁军。他们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自2015年开展驻村扶贫以来,全市有156名扶贫工作者受到表彰,132名得到提拔重用。

四、夯实基层基础,构筑坚强有力战斗堡垒

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31页)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按照我们党重视基层基础的鲜明导向,邵阳狠抓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2017年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的部署和邵阳市委的实施意见,我们狠抓了贫困村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一些党支部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村里经济虽然捉襟见肘,但党的建设仍然生气勃勃,按照党章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定位,构筑了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是适度调整组织架构,建好党支部活动阵地。邵阳农村基层支部一直是按自然村设置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了“扶贫战线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居住集中点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村组建联村党组织。这些党组织大多数由村党组织管理,少数由乡(镇)党委直管。组织设置的这一调整,促进了党的工作与扶贫开发的深度整合。在适度调整农村组织架构的同时,我们还加强贫困村党的活动阵地建设,实行“一阵地、多功能”,本着节俭、方便、管用原则,使贫困村开展党的活动也有了标准化的场所。在党组织活动室开辟了党员和贫困群众结对帮扶情况公布栏,激励党员增强对结对群众帮扶的热情和力量。

二是建好贫困村党组织班子。村党支部委员会人数视村的规模和党员人数确定。班子成员按干部选拔任用程序配备,但强调注意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底蕴、专业特长的合理搭配。“群雁高飞头雁领”。在支部班子中,支部书记作为班长,既是村里党建第一责任人,又是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我们注意尽力配好。上一届全市村级班子换届后,在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576人,占42.4%,掌握一门致富技术的2129人,占67.2%。引进了117名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任村党组织书记。对排查出来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按“六个一”(拿一套好方案、定一名联点领导、派一支工作队员、配一名第一书记、选一批帮扶项目、建一个坚强班子)的要求,全部整顿到位。按“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要求选派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是从外部帮扶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注意引导他们,既然当了村党组织的第一书记,就已不是“外人”、“外力”,而是贫困村自身体制中内在的一分子了,一定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团结村支两委一班人,真正履行起“领头雁”的职责。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得到加强后,他们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刮骨疗疮的决心,用好“弹钢琴”工作方法,狠抓自身各项建设,保证自身硬朗、坚强,成为农村基层名符其实的战斗堡垒。

三是涵养政治生态。在一些贫困村,一段时间党内外的政治生态都存在一些问题。习近平书记强调,要“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也完全适用于贫困地区党的建设。有鉴于此,邵阳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主要措施有:加强对党章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的学习,增强党员干部践行的自觉性;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使党员干部受到党内生活的陶冶;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让党员干部在亮剑出招,淬火交锋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锤炼党性;出台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攻坚克难干部的容错纠错办法,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使他们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干扶贫事业;对不动手、只动口、不干事、专挑事,打击担当作为者的人给予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对自己缺乏致富积极性,不想干,更不爱拼,而对先富者,甚至对现在比自己干得好、走得顺的以往“穷朋友”心怀嫉妒,加以讽刺挖苦甚至干扰破坏的人也给予严励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坚持惩防并举,以零容忍的态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严励打击扶贫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保证了扶贫攻坚在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中进行。

四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也是党团结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导核心力量。习近平同志认为:把农民团结起来脱贫致富“需要一种凝聚力”,“讲凝聚力,就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摆脱贫困》第159-160页)为发挥好村党组织对脱贫致富的领导核心作用,邵阳各级党委要求村党支部一定要走上“前台”、走到“扶贫第一线”,履行起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的责任;要和村委会密切合作,并把团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组织等各种力量整合起来,组成一个扶贫开发的合唱团,党的组织“当好这个合唱团的总指挥”(《摆脱贫困》第162页),团结率领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打赢脱贫脱富这场硬仗。

五、落实领导责任、奠定扶贫攻坚有力保证

我国气势恢弘的扶贫攻坚战,是党领导的旷古未有的伟大社会革命。推进这场伟大革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关键少数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扶贫工作论述》第35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邵阳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思想引导启发自觉,以严格制度强化约束,以监督执纪将责任压实压实再压实

一是以学习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市委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思想,带头学、认真学、深入学、反复学、学得更多,悟得更透,用得更好。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从“党是最高政治力量”的政治界定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能定位结合上明确履行责任是自己的题中之义;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认清覆行责任是对自己的必然要求;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弄懂履行责任是对自己的客观需要。通过学习,增强了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意识。

二是以废改立释健全责任制度。责任制度是通过废改立释对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加以固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刚性行为规范。主要有领导班子集体的领导责任制度和班子成员个体的责任制度。从集体来说,党委作为一个地方的核心领导力量,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对扶贫工作切实履行起“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措施)、促改革”的职责。政府注意和党委协调一致地行动,依法行政、切实保证党的决策部署贯彻执行。从班子成员来说,党委的一把手对扶贫工作履行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仅挂好帅,而且对扶助的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项目亲自督办,重要环节亲自协调。每个班子成员注意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把自己联系部门和地方的扶贫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同时注意彼此的配合与协调。

三是以尽心竭力抓好重大事项。对扶贫工作中的一些重大事项、我们要求党政领导干部都聚精会神、尽心尽力抓好。(1)深入贫困群众之中。要求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切实践行习近平书记不辞劳苦、艰苦深入的工作作风,和贫困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农家饭茶,同话家常家事,同探致富路子、把党的阳光照到贫困群众身上,以党的雨露滋润贫困群众心田。让贫困群众叩开摆脱贫穷,走进富裕殿堂的大门。(2)抓好“精准”二字落地。“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省十八洞村提出的一个重要方针。能否做到“精准扶贫”,不仅是扶贫工作中是否坚守了实事求是、公道正派的重要原则问题,也关系到人财物投入有无效益及效益大小。我们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指导扶贫工作中务必把好“精准”关。要求他们全面而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为“精准”奠定客观基础。坚持一碗水端平、对亲者和疏者一个样、强者与弱者一个样,坚决杜绝关系学、潜规则,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守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使“精准”二字字字千斤,落地生根。(3)支持扶贫产业发展。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把指导、支持、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作为第一要务。指导群众按照自然条件、市场行情等情况选好兴办产业路子;坚持扶贫先扶智,大力帮助引进人才,以兴办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开展对相关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发展消费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给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以必要的资金扶助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业做大做强了,他们就有了经济上的持续来源。

四是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执纪。我们认为,仅仅把党政领导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责任分解厘清、压实压紧还不够,还必须外加一把“锁”,这就是监督执纪。实践表明,没有监督、没有约束,口号响当当、行动冷清清的有之;以实用主义对待责任,容易显山露水的事就抓得紧,反之就敷衍塞责的有之;把亲亲疏疏带到扶贫工作中来的有之:甚至利用手中权力“搞微腐败”、“看不见的腐败”者也有之等等。我们要求各级党委、纪委一定要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在扶贫工作的行为表现监督执纪。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弄清情况基础上,该教育的教育,该诫勉的诫勉、该给纪律处分的给予纪律处分,以保证党政领导干部堂堂正正做好人,认认真真尽好责,干干净净扶好贫。

2020年7月

(作者龚文密系中共湖南省邵阳市委书记)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