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人民至上 科技赋能:解码浙江“重要窗口”的民政底气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周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如何更好地发挥民政工作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全面小康的成色和质量。“浙江民政的目标就是要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个也不落下。”日前,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接受了《小康》杂志专访,系统介绍了民政厅在建设“重要窗口”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尤其是在数字化改革创新、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养老服务等民政领域的先行做法。

自我革命 打造“1+8+X”大救助体系

底气十足,这是王剑侯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倒逼机制下自我革命的精神和数据技术的支撑,让我们拥有这样的底气。”王剑侯用手机打开“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简称“浙里救”)介绍说,“数据背后是温暖的人情,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看到浙江613905个低保户对象的基本情况,从而给予精准救助,而且扶贫、建设、教育等6个部门都可以共享这些数据。”

社会救助是脱贫攻坚的最后防线,也是最集中、最直观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领域。针对政策衔接不够、制度运行碎片化、信息孤岛化、认定多头化、支出型贫困救助力度不够等问题,浙江省民政厅从2017年开始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浙里救”大救助信息系统,并于2019年作为省政府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在11个地市、90个县全面铺开,系统打造“1+8+X”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1”就是按智慧救助的要求,建好用好省社会救助信息平台;“8”就是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基本救助;“X”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信息化的基础是规范化、标准化。以前我省各地各级社会救助信息统计表单都是分别自制的,有大概72张民政数据网,现在我们统一成一张网。”王剑侯介绍说,根据“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民政厅召集180多名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经过多次激烈讨论,最终形成了民政业务材料、流程、表单等“八统一”的统计表和流程图,“流程优化的过程,让我们重新思考基层老百姓方便提供什么资料,而不是我们需要老百姓提供什么。”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浙里救”,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基层需要:一次建设五级通用,基层无需重复开发平台;一次录入五级共享,大幅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填表负担。

梳理好系统内部纵向数据,“浙里救”把共建共享、互通互联的焦点转向部门间的横向协同。目前,“浙里救”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模块已与11个部门20类数据实现自动核对。如:公安部门的户籍、车辆信息,住建部门的个人公积金缴存、贷款信息,省内所有73家银行的存款、理财产品信息等,可核查社会救助申请人基本情况和救助需求信息。自2019年以来,已累计为教育、住建、残联等8个部门进行279.74万人次核对,预警数达74.56万人次。通过核对,共计新增困难对象14.07万人,退出33.60万人,使得全省救助对象更加精准。

同时,“浙里救”实现了系统协同,跨越13个部门整合24类救助资源;实现了部门协同,按照“一门受理、部门联办”的要求,困难群众可同步申请8项基本救助和其他救助,网上自动流转、协同办理。如:与当地医保业务系统对接,实现高额医疗费名单自动预警,主动发现因病致贫对象。

为了方便申请救助,“浙里救”实现了多口接入。群众可以通过省政府服务网、“浙里办”“支付宝”APP,迅速进入“浙里救”模块,也可以通过各市、县(市、区)政务或民政微信公众号发起救助申请,更可以前往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行政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提出申请。在一些地方,还可以致电社区(村)社工,请他们代跑代办。“无论通过哪一种方式申请,群众都只需要提供一张身份证。”王剑侯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通过‘浙里救’我们也在探索解决相对贫困过程中困难群众认定和动态调整上找到了数字化路径。”王剑侯介绍说,浙江已经实现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线与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线的“两线合一”,是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实现了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精准救助帮扶水平的双重效果。

融入长三角 创新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根基,是国家战略大局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浙江坚持以“三地一窗口”的政治担当,在基层治理上尊重群众首创、深化基层实践,探索形成了诸暨“枫桥经验”、武义“后陈经验”、安吉“两山转化”、桐乡“三治融合”和宁海“小微权力36条”等创新经验。

王剑侯介绍说,最近,浙江省民政厅邀请长三角三省一市专家学者代表建言献策、集思广益,梳理编撰了《长三角基层治理蓝皮书》,共享先进经验;总结提炼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创新的浙江样本》,这些样本刻画出了浙江省在加强基层治理进程中从打造“共治”到谋求“善治”的前进轨迹。

首先是构建贴合实际面向未来的基层治理新单位。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科学编制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万工程”,打造了一批“动漫乡村”“色彩小镇”“田园社区”。率先推进“未来社区”建设,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场景,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今年,我们率先全国开展新一轮村社组织换届工作,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王剑侯介绍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多年来对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培育,使得浙江在防控一线迅速形成了“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医务人员+志愿者”的队伍,并实现参与人员统一公布、工作统一调配、资料统一宣传、服务统一驻社区的有序管理,确保了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城乡社区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全省20402个村、4388个社区、3.4万家社会组织、1000多家社工机构,构筑起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15万社区工作者、280万志愿者接续奋战,扎实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这样的多元参与,使得浙江的基层疫情管控果断、严格,但较少发生简单粗暴、一刀切的硬隔离行为。

共建共享和数字赋能是浙江基层治理的两大鲜明特征。秉持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着办,普遍建立村民说事、村务会商、社区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机制,浙江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渠道,基层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目前,全省登记社会组织70302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7个,城市和农村社区平均分别拥有18家和8家社会组织。每年全省建立300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目前,全省共有6.5万社会工作师、1502万名注册志愿者。

同时,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一图一码一指数”机制释放了巨大能量。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推进“城市大脑”向社区延伸,实现社区治理精密智控、精准服务、闭环管理。“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民政全域拓展,民政服务“码上办”全线推进,群众身后“一件事”、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全面推行,困难救助、养老服务等11个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

需求导向 补齐民生短板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保障各类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底线任务。

“截至2019年年底,浙江省老年人口达1162万人,其中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超过80万。居家生活中适老化设计的缺乏,成为影响老年群体生活品质的痛点难点。”王剑侯介绍说,需求导向下,浙江省在去年杭州、嘉兴、温州等地试点基础上,将“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00户”列入2020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别小看这6000块钱,他既能改善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又能降低老人在家庭发生意外的风险。”

家庭适老化改造要改什么、怎么改?会给老年人居家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王剑侯给我们介绍了具体案例。

比如杭州首个适老化改造服务对象,拱墅区和睦新村73岁独居老人舒梅娴。改造后的家中随处可见温暖的细节:狭小的卫生间内有了定制的立柱台盆,地面铺上了防滑垫,马桶旁安装了扶手,破损的卧室墙面被修补平整、厨房老化橱柜换新、凌乱线路也被整理好。

具体而言,改造内容涉及“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如对卫生间、浴室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并配备坐便器、洗澡椅,在室内墙体安装扶手、加装夜间照明装置,对锈蚀水管、老化裸露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安装物联网门磁监测系统、紧急呼叫系统、燃气监测报警器等。截至目前,已完成6700户,超额10%完成任务。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今年建设竣工192家,预计年底全部完成350家指标任务,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912家,覆盖66%乡镇(街道)。

针对接下来如何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王剑侯展望说,浙江民政将突出扶贫济困,坚持全面兜底;突出幸福颐养,坚持全盘统筹;突出现代治理,坚持全民参与;突出人民至上,坚持全域推进;突出科技支撑,坚持全线赋能,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精准保障、和谐自治、幸福颐养、暖心服务”标杆区,为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