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安徽省五河县:小鱼钩“勾出”特色产业梦

“2009年之前我在浙江做鱼钩生意,那时候只有两台机器,租的厂房也很小,受各方面条件制约,我选择了回老家头铺镇安淮村,建起了现在的双宁渔具厂。”近日,双宁渔具厂副厂长郭伟告诉笔者。

外面寒风刺骨,可扶贫车间里却暖意融融,伴着机器有节奏的“咔嚓咔嚓”声响,12月17日,笔者在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扶贫车间看到,当地留守妇女正在熟练地做鱼钩,小小鱼钩五颜六色,经过工人们的巧手加工包装后,将被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没想到自己做的鱼钩还能销往国外。”留守妇女王润娟自豪地说,她在家主要是照顾孩子做做饭,家里土地流转了出去,孩子上学了她就来扶贫车间做鱼钩,每天早上8点多钟上班,晚上5点钟就能回家,离家近不耽误干家务活。“学会了很简单,不会还是感觉很难的。”王润娟说,通过在鱼钩扶贫车间上班,她已经成为技术娴熟的鱼钩工人,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就业机会,还为家庭每月增加了2000元左右的收入。

村民蒋守亮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今年刚结完婚,在厂里担任技术骨干,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本在外地工作的他选择了留守在家。“在鱼钩厂上班,一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不用加班,虽然和在外面的工资相比有点少,可是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未来自己也会考虑建厂。”

头铺镇安淮村是当地鱼钩扶贫车间的发源地。今年30多岁的郭伟是安淮村人,之前在浙江开鱼钩小作坊,2009年左右,他回到家乡发展鱼钩产业,建成现在的双宁渔具加工厂,带动60余村民就业增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双宁渔具占地面积已达3000平方左右,厂里的工人由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年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

近年来,五河县不断探索将扎扫帚、做灯笼、小鱼钩等纳入精准扶贫特色产业,让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陈安伟 )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