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情牵红寺堡,太多“没想到”

核心阅读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22年来,红寺堡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学生从3名增加到近5万名。多年来,福建向宁夏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支教老师,他们的切身感受,映照着西部教育的巨大变化。

红寺堡,隶属宁夏吴忠市,是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这里从无到有,平地而起,累计搬迁安置宁夏中南部8个县区贫困人口共计23万人,是宁夏移民开发、生态改善、精准扶贫的缩影。与宁夏已脱贫摘帽的其他8个贫困县相比,红寺堡有着承接移民子女的教育需求。

多年来,福建向宁夏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老师,截止到2020年,仅两省区层面共有22批1226名福建教师到宁夏贫困地区支教。他们为当地教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切身感受着西部教育的巨大变化。

到来

“校舍崭新、配备先进,跟想象中的景象完全不一样”

陈义榕是福建省福州市高新区良存华侨中学的教师,一年前,他作为福建第二十二批援宁支教教师的一员,来到红寺堡区第三中学。

从海边到山边,航程不到4个小时,但对陈义榕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回忆起一年前,来到红寺堡第一印象是“惊讶”:“树木葱绿、道路宽敞,校舍崭新、配备先进,跟想象中的景象完全不一样。”

在红寺堡三中支教的福建德化第三中学教师杨财港说,“通过与宁夏南部西吉、泾源等地的支教老师交流,我们发现,现在宁夏的基础教育办学设施很好,不少学校配有诸如等离子显示屏、智慧教室、创客教室等设备。”

如果说支教老师感受到的是贫困县脱贫摘帽后教育质量的飞跃,坚守在当地的教师则亲历了整个改变的过程。

22年前,当时只有28岁的杨金花从宁夏海原县调来红寺堡小学任教,如今已经是红寺堡区教育局局长。“我刚来的时候,红寺堡只有3名小学生,没有初中,更不要说高中。学生人数不够开班,到了次年开春,积累了30多名孩子,我们才办起小学。”杨金花回忆。

经过22年的发展,红寺堡的教育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全区已建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包括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77所,幼儿园59所;学生从3名增加到如今的近5万名,培养大学生累计1.2万余名。

见证

“切身感受到国家在西部教育上的投入有多大”

“同学们,你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来自福建泉州的支教老师姚瑞安,这学期承担红寺堡三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

姚瑞安和学生们平常习惯用一款智能白板一体机来上课。在这里,“人人通”空间、云校家、互动课堂等软件,已是教师们备课上课、工作交流的必备工具。他深切感受到,红寺堡在完善教育硬件设施的同时,在“互联网+教育”的资源配备和有效使用上已经有了不错的探索。

长久以来,宁夏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网共享,是宁夏实施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7月,教育部批复宁夏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红寺堡三中便是区里的标杆示范学校。

“虽然我们有八成学生来自农村,但孩子们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很强。我们先后投入70余万元购买学生平板40个、安装触控一体机10台、建成智慧教室一间,让教师提前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红寺堡三中校长马泽明说。

张国洪是来自福建龙岩的支教老师,这学期负责红寺堡三中初一年级的部分计算机课程。他与孩子们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互联网的魅力在课堂得以无限放大,“学生们对网络充满好奇,好像找到了一个窗口,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我都解答不出来。”

杨财港说,“来到红寺堡,能切身感受到国家在西部教育上的投入有多大。”

“和成都、银川等地优质学校同步上课,对红寺堡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稀奇事。乡村小学平均每个班级,一到两周有机会和城区学校上一堂在线互动课。我们计划到2022年完成中小学数字校园、在线互动课堂、智慧教室百分百覆盖,真正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每个学生身边。”杨金花表示。

收获

“我们跟孩子约定,以后一定要来福建看大海”

不仅在硬件提升上下功夫,红寺堡也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去年10月,红寺堡区计划举办初中体育球类联赛。从福建福州来红寺堡三中支教的老师吴礼峰建议,在学校组织起第一支女子足球队参赛。筹备时间只有两周,教师们从3个年级挑选出30多名候选队员,通过体能测试等进行重重筛选,最后一项测试是50米往返跑。

“我不想被淘汰,我不想被认为做什么都做不好。”一名九年级的女孩没能通过选拔,默默掉眼泪。吴礼峰跟老师们一商量,决定让她进入足球队做替补队员,“发同样的队服、球鞋,不能让她觉得自己与其他队员不同。”在福建晋江市援建的操场上,吴礼峰带着女足加紧训练,最终在联赛中夺得冠军。

去年入冬,红寺堡下了第一场雪。吴礼峰因为临时返回原来所在的学校筹备篮球比赛,错过了看雪。女足队员们以为老师不再回来,有人还哭了鼻子。第二场大雪,吴礼峰没有错过。几位难得看雪的福建籍教师都十分激动,他们在雪地里写下:福建,宁夏。

多年来,一批接一批的福建援宁教师来而复往,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还有视野的开阔。谈及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几名支教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说法:情感的回馈。陈义榕说:“这里的学生特别淳朴善良,我们给他们传授知识,他们也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跟孩子约定,以后一定要来福建看大海!”

如今,杨财港已经返回福建。他说:“支教不只是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更有助于两地教育人才交流、先进教育模式和经验分享,宁夏之行,相较付出,收获更多。”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