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 周宇 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如画,有山、有水、有城、有乡;这里聚集了上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吸引了超过40万名的创新创业人才、300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这里诞生了“城市大脑”的硬核科技,仍更加注重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倒逼政府治理创新……这就是杭州市西湖区。
“西湖区是杭州市老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曾经的城市标签就是老景区、老楼宇、老商圈。”西湖区委书记高国飞在接受《小康》杂志专访时说,如今的西湖标签正逐渐更新迭代为拥江揽湖核心区、数字科创引领地、幸福宜居未来城。
拥江揽湖——城乡有“貌”
襟带钱塘江,坐拥西子湖,背倚西部群山,怀抱西溪湿地,一直以来,“美丽”是西湖区的“金名片”。
“良好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高国飞介绍说,聚焦“水、气、土”三大重点问题,西湖大地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在治水方面,全区111条河道全部纳入整治范围,全面整治37条劣V类河道,辖区河道断面水质年平均达到Ⅲ类以上,两次夺取全省治水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在治气方面,西湖区全面完成小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化改造、老旧车辆淘汰任务,近3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31.8%,大气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率等指标始终保持杭州市主城区第一。 在治土方面,西湖区以双浦镇、三墩镇为重点,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非法占用耕地的各类堆场706处、堆积物136万吨,拆除甲鱼塘1万亩,关停“低散乱”企业810家,3.1万亩农用土地恢复自然属性,实现杭州主城区垦造水田零的突破。西湖区的高“颜值”得到了“国家级”认定,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高国飞向记者介绍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也正在向乡村流动,外桐坞村就是典型案例。因当年几名教师学生的写生之举,外桐坞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画村。如今已有百位艺术家在此开设了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工作室,艺术酒店、纪念馆、展览馆、文艺咖啡店、文创企业、艺术类设计公司也陆续入驻。除了乡村产业被盘活,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村风村貌的改变:过去农民家庭空闲时就是麻将打牌,但现在会跟着老师学写字学画画。2017年,外桐坞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落实‘绣花式’精细化城市管理和高标准全域景区化管理,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积极构建常态稳固的全域大美格局。”高国飞说。
数字科创——产业有“才”
除了做优自然生态,西湖区更注重产业发展的生态培育。2020年西湖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90.3亿元,增速37.5%,高于全市24.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37.2%,数字经济四季度增速蝉联全市第一。
在高国飞看来,作为杭州数字经济发源地的西湖区,发展数字经济是趋势导向下的顺势而为,“人才、平台等要素的集聚为西湖区发展数字经济营造了非常好的生态环境。”
人才要素具有物质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西湖区是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的“智力高地”,集聚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等上百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诞生了国内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产业平台也是遍地开花:紫金港科技城紧贴“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目标定位,正在加快建设阿里云计算产业园、天堂镓谷、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云栖、龙坞、艺创等特色小镇正加速迭代升级,浙大紫金科创小镇、云谷小镇快速发展;西溪谷强园扩园正高效推进,全力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
目前,西湖区已集聚数字经济上市公司10家、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44家。西湖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积极构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城市大脑等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空天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特色主导产业,集聚了蚂蚁集团、阿里云、农夫山泉、华策影视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喜马拉雅浙江总部等重大项目落户西湖,区域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连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创新百强区。
“数字变革正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未来将形成杭州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区’‘国家级生命健康创新高地’和‘优质影视产业平台、文化贸易出口重地、全球数字文化中心’。”高国飞介绍说,西湖区正不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幸福宜居——治理有“情”
表露在外的经济成绩单背后是西湖区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和革新。让中小微企业遍地萌芽开花,成长型企业畅享阳光雨露,拟上市企业尽情追风逐梦,西湖区用这样感性的语言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生态牧场”。
2020年初,西湖区启动了“千名干部联企业、千家企业评部门”的服务企业新模式。具体怎么做?选派西湖区1032名干部,为西湖区1032家企业开展“1对1”的“店小二”服务。
“这么做既可以增加我们和企业的‘粘性’,也可以提早发现规避风险。”高国飞说。企业落地之初,他们帮助人才落实办公场地、办营业执照;企业遇到困难时,他们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提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时,他们帮助企业对接融资贷款、上下游资源。2020年,“双千”服务就帮企业协调解决了4000 多个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生命树,更要注重企业人才的生命树。”高国飞说,优化营商环境要用“情”,要“暖”到人的心坎里,只有在西湖区感到幸福宜居,才能安心创业。他向《小康》记者举了一个“老漂俱乐部”的实际案例。
西湖区不少街道的辖区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上海市核心街区,许多小区老漂族超过户籍老年人口。这些“老漂”在家乡多被视为“子女有出息又孝顺、老人进城享清福了”,其实很多也是为了来帮子女解决工作繁忙的后顾之忧。换了生活环境,老人们连个能聊天的人都没有,长此以往容易引起心理不适、引发家庭矛盾。高国飞说:“老漂俱乐部是为了让在西湖区工作的外地年轻人能够安心。”
以西湖区文新街道的“幸福家园工作室”为例,工作室根据“老漂”们的需求和兴趣,围绕家乡美食、特色风物、节庆文化与趣闻、隔代教育、家风家训、旅游见闻、养生保健、心理调适等日常生活进行聊天分享互动,也涉及养老政策、时政新闻以及杭城历史文化等知识学习和交流,还有剪纸、手工制作活动,工艺美术等生活美学欣赏等,老漂们参与这些活动,纾解了心情,交到了新朋友。
一面是软性的情感,一面是硬核的科技。作为城市大脑的策源地,西湖区的治理有“情”还体现在科技带来的人情味。从现代城市通病“停车难”入手,西湖区先行先试“无杆停车”,把车辆平均进出时间从23.4秒降为2.6秒;部门的数据壁垒也被打通,政策发布、资金兑现、服务保障实现了“一站服务、一键直达”,目前已上线惠企政策32条,累计兑付金额8.02亿元,惠及企业3.1万家;46条全市统筹的民生直达政策被接入,打通了省市区镇街四级数据,直接惠及群众29.1万人。
“城市是要用心运营的。”高国飞说,未来还要在擦亮“幸福西湖”的金字招牌上实现新突破,“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