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可怜天下父母心,陪读辛苦有谁知

\

晚间陪读。

从去年“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的网络文章走红,到不久前“上海妈妈陪娃写作业陪出动脉痉挛”的新闻爆出,家长们无处安放的“陪读焦虑”已成全民痛点,以至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亟需解决的重要民生事项。

一份《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在中国,超过九成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近八成是天天陪。各地家长们陪写作业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怎样才是家长陪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近日,人民网记者在多地进行了走访。

家长讲述“血泪史” 陪读成破坏亲子关系的杀手

“当妈的全凭一口仙气吊着。”银川的金女士早上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这样信息,引来许多妈妈们点赞。

金女士的孩子小宇今年上六年级,回想起这些年的陪读经历,金女士表示“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感觉都有点抑郁了。”金女士给记者讲述了让她最痛苦的一次经历:“第二天就开学返校了,孩子告诉我还有语音英语作业没做,当时我就感觉脑子嗡的一声。我只能向单位请假,从早上8点开始陪娃从第一篇课文读起,一直到凌晨2、3点还没有读完,只能让娃先睡了,第二天6点叫孩子起床,赶在9点去学校报到前把这项作业做完了。”金女士无奈地说,那次差点被气到吐血,只能在心里默念这是亲生的。

“教8遍都不懂,我都怀疑这是我亲生的吗?”上海的应女士也向记者诉苦,现在教育部门提倡不给低年级孩子留书面作业,可是老师留的全是语音作业,根本没有感受到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给学生布置的,倒成了家长每日的任务,晚上要录音上传或者拍照上传。”

“小孩子动手能力慢,要真交给他们自己做,估计晚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睡觉了。”在西宁的小花家,她的父母各有分工:爸爸负责辅导书面作业,妈妈就开动脑筋,画小报、做手工。“我觉得自己上学的时候都没这么用功过。”小花妈妈说,为了让孩子能在老师面前获得表扬,家长们煞费苦心,各显神通,硬是把培养孩子兴趣能力的作业变成了家长之间比拼的“战场”。

相较于那些白天工作,晚上陪孩子写作业的上班族,石家庄的李女士则一咬牙,干脆辞了工作专心陪读。“之前上了一天班,吃过晚饭还要陪孩子写作业到10点多,有时候一道数学题讲了3、4遍,儿子还是听不懂,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控制不住情绪,连吼带拍桌子,儿子吓得直哭。”李女士告诉记者,这些过往的陪读经历苦不堪言,说出来都是泪,陪读故事就是“河东狮吼”,喉咙疼到自己怀疑人生。“陪孩子写作业真的比上班还累啊!”李女士苦笑着说。

《报告》显示,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很容易丧失冷静,“亲妈一秒变后妈”;而另一方面,面对不懂的作业和暴躁的家长,孩子也是满腹委屈。“陪作业”成了破坏亲子关系的一大杀手。

怎样才是陪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帮孩子“会学”是智慧

从教育部2013年8月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到近年来辽宁、广东、江苏多地发布的“减负令”都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可多年过去了,有人心梗住院、有人脑出血……

“陪做作业”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的“大麻烦”,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减负规定,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何不见减少?

“提减负易,治减负难。首先,我们要明晰,减负要减的是什么。” 小学特高级教师、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理事长易艳丹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离开舒适区,破壳成长的过程,负担是必然存在的。减负减的应该是对学生发展而言过重的课业负担,减的是枯燥乏味反复训练的作业负担,更需要减的是因超纲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还有因评价单一的竞争带给教师家长的焦虑。“减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是在校减少学习量、少布置作业,用这样简单的减法就能解决的。”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梅德明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是家长,家长不能替代孩子学习。问题不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而在于帮助学生“会学”,“学会”的是一时的知识和技能,“会学”才是智慧,是终生受益的学养。“我不认为减负能解决所有问题。自古以来,学习必定是刻苦、辛苦、吃苦的历程,历练、磨练、锤炼的过程。所谓快乐学习,应该是刻苦学习、乐在其中。”

“真正要让学生减负,还需要各方合力。”合肥市南门小学校长费广海认为,单纯除了学校减负、校外减负外,家长也需要减负,“如果孩子在补习班、兴趣班中疲于奔命,不仅极易让孩子养成‘课内不听课外补’的惰性,而且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也极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费广海也认为,部分孩子的学习习惯,受家长的影响比较大。“有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自己却又在玩手机。”费广海建议,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应营造出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慢慢引导孩子。

《人民日报》此前评论称,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不让天真的孩子们在一盏盏孤灯下的心血浪费,不让家长们筋疲力尽地陪读,改革节奏必须快一点,待创新去驱动我们的基础教育。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