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苏州女子拥军志愿服务队:“苏妈妈”书写十年爱心路

 在部队官兵眼里,她们是和蔼的“苏妈妈”;在社区孤老眼里,她们是贴心的“妹妹”;她们还是能歌善舞的草根明星……在姑苏区阊门片区,活跃着一支由军属、党员、居民骨干组成的“苏妈妈”拥军志愿服务队。自2008年成立至今,她们连续为驻苏部队送温暖送关爱,还在每个传统节日走访孤老、慰问社区弱势群体。

  今年是“苏妈妈”拥军志愿服务队成立十周年。71岁的领队陆桂花说,队里的成员岁数都不小了,但她们投身公益的热情却一点不比年轻人少,为的是传播爱心和正能量。十年来,“苏妈妈”已开展较具规模的拥军服务及活动70多次,而参与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更是成了她们口中的“平常事”。

  拥军

  她们是子弟兵的“苏妈妈”

  “苏妈妈,我的衣服破了,您能不能帮我缝一下呀?”“好呀,脱下来吧,我带着针线包呢。”“苏妈妈,你们上次做的樱桃肉可真好吃。”“好吃下次再做,你们训练很辛苦,要多吃点儿。”

  十年,部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始终都把这群志愿者称为“苏妈妈”。每逢新战士入伍,“苏妈妈”就会与战士们结对,送上军旅日记,让他们能把在部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成为今后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遇到老战士退伍,“苏妈妈”又送上嘱托,回到地方继续自己的光荣之旅。每逢佳节,“苏妈妈”都会为平时辛苦训练的战士们带来特色的慰问活动。一本日记、一桌饭菜、一张合影,让异乡母亲的温暖永远萦绕在战士们心头。

  苏州的时令美食,“苏妈妈”们也总惦记着要让子弟兵们尝一尝。今年母亲节前夕,“苏妈妈”取汁、浸泡、蒸制,忙碌了十几个小时,将一碗碗喷香的乌米饭端到了子弟兵们手中,让他们品尝老苏州的味道,感受“妈妈”们的温暖,共度一个特殊的母亲节。

  “部队的士兵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他们训练很辛苦,有一段时间不见他们,我心里就想得慌。”陆桂花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诠释着每一位“苏妈妈”对子弟兵们的真挚感情。

  热心

  她们是社区孤老的贴心“妹妹”

  十年的发展,“苏妈妈”拥军志愿服务队逐渐壮大。队员增加到了如今的32名,服务领域也由单一的拥军向扶老、助残、帮困、文化等多领域拓展。

  今年上半年,“苏妈妈”们用一双双巧手亲手编织了靠垫送给社区孤老们。“年纪大了,腰就不好,有了这个靠枕,可以舒服地靠在椅子上休息、晒太阳,妹妹们真是贴心。”三元二村孤老金凤华说。

  三伏天,烈日炎炎,三元二村的孤老们在家惬意地享受到志愿者送来的“清凉”。“苏妈妈”将亲手做的绿豆糕送到了孤老家中,与他们坐在一起聊家常,询问夏日里的生活起居、饮食卫生、身体健康等情况,使老人们感受亲人般的温暖。

  除了夏日的绿豆糕,这些年里,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每个节日,“苏妈妈”都会为孤老们送上亲手做的美食和祝福。多年的相处,她们早已成孤老们的好朋友、知心大姐和贴心妹妹。

  “今年绿豆糕做了600多块,清明节包了300个青团,端午节包了200多个粽子…各种食材都要提前准备,虽然很忙,但是看着老人们满足的笑容,我们觉得很值得。”“苏妈妈”徐剑华说。

  公益

  她们是能歌能舞的草根明星

  文艺演出是“苏妈妈”拥军志愿服务队的特色活动,十年来,哪里有演出,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

  群众想看什么,她们就创作什么表演什么。“苏妈妈”在家门口,为居民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看着优美的舞蹈,排练起来却需要下苦功。“苏妈妈”里最年轻的队员也有55岁了,年长者已过七旬,可是她们个个韧劲十足,一个动作一次不行就练两次,两次不行练十次。在社区排练房,经常能看到“苏妈妈”们刻苦练习的场景。

  最近,“苏妈妈”们又在对她们的保留节目舞蹈《绣红旗》进行重新排练。陆桂花在舞蹈中扮演江姐,为了更真实地还原角色,她剪去了自己的长发,留起了“江姐”发型。“为了演好这个节目,每年都要剪一次头发。”陆桂花笑着说,正因为如此,十年来,她的头发始终留不长。

  “苏妈妈”拥军志愿服务队十年的爱心公益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先后获得姑苏区优秀志愿团队荣誉称号、姑苏区拥军优属公益项目最佳风采奖、姑苏区优秀巾帼志愿服务团队、苏州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成果奖、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事评选提名奖等诸多荣誉。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