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小康路上 步履铿锵——呼和浩特市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又一年。

2018年是我市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肩负着“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重任。放眼我市脱贫攻坚各大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扶贫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 回首2018年,我市9013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武川县、清水河县“摘帽”退出完成自治区第三方审核评估。圆满完成年度任务。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首府大地上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正逐步变为现实。

认真落实扶贫有关干部政策,围绕因村派人精准,向582个有贫困人口的村派出驻村工作队582个(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第一书记),队员2143名。其中,市里向203个村选派驻村工作队队长,其他379个村由旗县选派,全体队员由科级及以下干部担任,夯实了驻村帮扶基础,向5个旗县分别派驻督导组,组长全部由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围绕社会帮扶,合力推市直机关、企业、军地以及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明确1位省级领导和40位市级领导,每人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40位市级领导牵头联系41个乡镇、111个单位、228家企业帮扶205个重点村,明确19家驻呼部队重点帮扶武川县、清水河县。5911名干部“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4999户贫困户,切实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立足资源禀赋 产业富民增收

清水河县清康扫帚加工产业项目是在市级帮扶单位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投资建成的助推清水河韭菜庄乡脱贫攻坚的村集体经济项目,项目将惠及韭菜庄乡16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合作社每年向16个行政村支付租金保底10万元,销售扫帚超过3万把以上,每增加1把提成2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乡乃至全县的贫困户和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向合作社销售自行栽植的枳笈(龙须)等原材料收益,还可以将自家制作的枳笈(龙须)扫帚出售于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有劳力、手巧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加工厂制作扫帚获取劳务收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立足资源禀赋,创我市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植发展了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各旗县区也立足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优势特色等,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如武川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长久之策,初步形成了“山地中药材、平川食用菌、沟壑经济林、坡地小杂粮、点上鸟骨羊、面上优质薯”的特色产业促脱贫新格局。同时《呼和浩特市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呼和浩特市关于加强了扶贫项目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的相继出台政策性文件的出台, 为产业脱贫构建了政策支撑体系。各旗县区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动态管理”的项目管理原则,经公示、公告程序,健全完善县级项目库,细化乡村两级扶贫项目清单,共计纳入项目1347个。武川县和清水河县分别建设了10MW和5MW的光伏扶贫电站,2008年6月正式并网发电。共惠及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或残疾的贫困户592户,户均年收入不低于3000元。深化京蒙扶贫协作,签署了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和年度行动协议,有序推动京蒙协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小农户生产,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把就业扶贫与农村人居综合环境整治相结合,截止目前,投入公益性岗位扶贫资金1048.5万元,增加公益性岗位3450个,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农村人居综合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策惠民,确保脱贫成效

“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医保政策,我的病可就真没希望了!”武川县哈乐镇永和泉村贫困户黄香梅,在2018年5月30日患直肠肿瘤,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救治转危为安,医药费花了116650.7 元。6月10日痊愈出院后,在县外“一站式窗口”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民政救助+政府兜底”的五重保障政策,患者最后自付了11665.07元,自付比例10%,大大减轻了其医疗费用负担。健康扶贫,点亮救助贫困户的希望。我市全面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全面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五重保障体系,在“两提升,两降低”政策标准基础上,贫困人口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比例不超过总费用的10%,个人年度自付费用累计不超过5000元,对36754名贫困人口的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实施财政补贴。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我市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段人口信息比对,共核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609人。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推进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制定《教育脱贫攻坚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打赢打好扶智育人教育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及《呼和浩特市教育局2018至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分解情况及责任清单》,目前,已下达各项学生资助资金共计2.2亿元,惠及学生21.29万人次,其中农村学生占总学生数的29%。强化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全面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校100%接入互联网,农村学校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为100%。同时,我市还全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两补”、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助学金和自治区“两免”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等相关工作。2018年我市共有840名大学新生得到资助。

环境宜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

新年伊始,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清水河县城关镇贾家湾益民小区,贫困户王四女老两口和亲人们忙个不停,乐呵呵地在自己的新居里庆祝新年。搬出了老窑洞,住上了新楼房,王四女老两口逢人就夸当下的生活好,“老头子在城镇植树绿化挣点钱,加上低保和村里土地退耕流转的收入,我们老两口的收入比在村里种地稳定多了。”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我市本着“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方针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抓住“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等关键环节,严控住房面积,把控贫困户负债风险,稳控住房质量安全并逐步完善后续保障措施。在危房改造方面。2018年,全市共鉴定农村危房8.4万户,完成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49户。同时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共向贫困地区安排林业生态工程任务94.7万亩,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5亿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参与工程建设,累计有900余农户参与工程建设走在首府大地上,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正在得到极大改善, 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浸润百姓心田,让奋力改变贫困面貌的困难群众,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的一年里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以决战必胜的信心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按下加速键,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征战前行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