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成都市龙泉驿区发布文化小康指标体系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不仅是经济和物质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礼仪规范和文明演进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文化小康”不可或缺,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成了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攀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与经济实体全省第一相匹配文化强区”的目标,围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一主线,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文化小康指标体系,为西部乃至全国各地建成文化小康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依据和基本路径。

\

为什么是龙泉驿?

龙泉驿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新中国成立后分属简阳、华阳两县,1960年2月建成都市龙泉驿区,为成都市最早的五城区之一 。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开区,也是驰名中外的“水蜜桃之乡”。

来看看以下一组数据:2017年,龙泉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9亿元;连续5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升至第33位;连续4年位居全省十强县首位,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区(县)。按照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东进”“中优”战略布局,龙泉驿区将重点打造汽车产业生态圈和城市新中心,奋力建设“先进汽车智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

龙泉驿区的经济发展为“美好生活”和“品质生活”的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成都市以及龙泉驿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龙泉驿区的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龙泉驿区不仅开办了全国首家免费的市民艺术学校,在2017年9月19日率先发布《龙泉驿宣言》倡议,提出创造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启了文化小康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有关理论建设、文艺创作、媒体建设、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传统文化、文化开放、文化体制改革等八个“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的主要目标,龙泉驿区正向目标发展实践,其中包括: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龙泉驿区先后打造了“家风年”“清明正家风”“乡情寄家国”“中秋话乡愁”等“四节四品”系列家风主题活动;挖掘本土文化精神内涵,凝练了区域“客家”“古驿”“桃花”“汽车”四张区域文化名片;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引入了“天府与天堂”成都杭州两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邀请各国友人参与文化共建共享。

不断充实文化载体。区内梵木创艺、洛带艺库、蔚然花海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立了区艺术学校、区图书馆为龙头,基层文化阵地为点位的基层宣传阵地;规划打造了“文化入景”的星光绿道、东风渠生态绿道、驿马河公园绿道等绿道建设。

大力开展文化普惠活动。全年开展文体惠民演出及活动3000多场,形成以市民艺术节全民狂欢的文艺品牌;原创了文化大戏《永远跟党走——向董朗致敬》《为人民服务——寻找张思德》《法定乾坤》《老子儿子孙娃子》等精品剧目。四是文化宣传提档。央视国际频道《记住乡愁》两次走进成都市唯一入选的古老村落——洛带镇宝胜村,摄制专题片进行刊播;央视综艺频道《黄金100秒》和《星光大道》两大品牌栏目在龙泉驿区开展区域选拔,遴选了20多组文艺节目和“草根达人”荣登央视舞台圆梦;央视国际频道走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推出15分钟大型直播报道;央视《发现之旅 记录东方》栏目对龙泉驿区公共文化服务做了广泛详细的报道。

这是一个优秀的样本。龙泉驿区具有树立为“文化小康”建设典型的各样条件,其文化小康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相同步,与全面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的水平、质量和要求相适应。可以说,龙泉驿区已初步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相协调、相匹配的文化发展形态。

龙泉驿文化小康指标体系有何参考价值?

龙泉驿区的文化小康建设“有站高谋远的人文情怀,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定力,有供需对路的求实态度,有常态惠民的管用机制。”这在即将发布的文化小康指标体系构建中得到了印证。

据了解,龙泉驿区分别从“政府投入和社会供应”“公众获得感”“促进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对文化小康的建设进行监测。三个维度同步按照10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开展测评。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指标体系评估和监测了文化小康的建设状况,发现了制约建成文化小康的短板,明确了文化小康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对全国各地建设文化小康而言,具有参考意义。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行者”

“公共文化”是本次文化小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之一,该指标从兜底思维出发,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财政投入、设施建设、产品与服务,且注重与高新科技融合,实现精准服务。与龙泉驿区近年来主动抢抓现代公共文化“两项试点”契机,构建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群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密切相关。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设施是基础,投入是关键。龙泉驿区在文化设施投入上不仅毫不打折地做好了“规定动作”,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自选动作”,其一是以创建“读书之城”等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主动增加相关投入;其二是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动态增长机制——从2007年至今,龙泉驿区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增长超过10倍;区镇两级文化投入达2亿多元。

目前,龙泉驿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全域覆盖,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文化馆1个,市民艺术学校总分校约40所,乡镇文化站1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40余个,文化广场107个,群众文艺团体120余个,初步实现“城乡互融共建完全一体化”和“城乡互动共享基本均等化”。尤其是图书馆三级总分馆实现了全域高标准覆盖,按照总分馆制,龙泉驿区图书馆现有1个总馆、3个直属分馆,并在12个街办镇乡设立分馆,此外还在村、社区、企业及部队、养老院等处设馆外流动图书服务点、电子阅览室170多个。

在龙泉驿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市民享受文化发展繁荣成果的最直接方式。针对城乡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需定供”着力兴办市民艺术学校。自首个区市民艺术学校成立以来,目前全区已建成40余所市民艺术学校,共有10个门类、66个科目、212个教学班次,累计培训12万余人次。通过文化艺术“引领人、塑造人、提升人”,帮助城乡群众实现了从文化艺术的旁观者到文化艺术的参与者、消费者、传播者、创作者的根本性转变。

龙泉驿区文化体制结构改革也取得关键性成效。全面开通了图书馆多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以及“一卡通”服务至村、社区的100%覆盖,成为今年文化部等5部委提出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最好案例之一。同时,设施均衡化布局也持续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此外,龙泉驿区正抓紧规划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 “四馆”等重大文化地标,现已确定了规划选址方案,预计2018年动工建设。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聘请具有国际视野的团队,力求将“四馆”打造成集中展示区域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近年来,龙泉驿区公共文化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不仅在2013年成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免检区”,获全国、省市级奖项共172项,在全国、全省性各种现场交流会、经验推广会上交流发言18次;区文化馆、图书馆被中宣部、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区文体局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被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成为龙泉驿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一园两核多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是文化小康指标体系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作为四川省首个过千亿的区,龙泉驿区经济综合实力曾连续三年蝉联四川省首位。区域经济的整体跃进,文化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中国艺库和梵木创意区为重点,以博客小镇、蔚然花海、新西南陶瓷等项目为多点支撑的“一园两核多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如今,在龙泉驿区大面街道东洪路666号,“梵木创艺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东郊的工业时代已一去不返,遗留的厂区、厂房,正在变身为城市的记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梵木创艺区”项目一期占地132亩,文化产业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规划中的二期占地55亩,预计投入15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产后产值将达到30亿元,是龙泉驿区的一座新建文创园区。目前,该园区以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已形成“创意设计+音乐产业”的“双产业链”模式。一是以创意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设计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创意设计类企业和机构,形成并扩大了“西部设计”的品牌效应。二是提供完善的“创作-演艺-版权交易”公共服务平台配套,每年一届的成都最大原创音乐大奖“成都力量”和“合音量原创音乐T榜”等著名颁奖典礼落户园区。

从开园至今,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梵木创艺区散发出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产出效应,已引进各类文创企业、团队共80余家,包含创意总部企业5家。其中,文创类团队50余家、音乐类企业30余家,文创产业从业人数近2000人,占园区从业人员总数的95%以上,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梵木创艺区成为成都打造“中国音乐之都”“1+4+4”战略规划的四大音乐产业园区之一,被列入成都市打造“西部文创中心”重点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龙泉驿区2017年文创产值为25.92亿,占GDP比重2.16%。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15000人。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创新活力,都达到了文化小康的基本建设水平。未来,龙泉驿区还将依托“一带两芯六片区”定位,推进梵木创意区、洛带华侨城客家文旅科创小镇、蔚然花海音乐小镇等一批重点文创项目建设,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创产业生态圈,建设彰显天府文化、融合创意智慧的东部文创产业高地。

\

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进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基于此,龙泉驿区的文化小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增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个主线进行,在评价文化供需中的需求端的同时,考察和评价群众的获得感是否得到实实在在的增进。

近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各乡镇的居民对红火的电视综艺节目没了兴趣,因为身边的活动看上去更热闹:仅2016-2017年间,大型音舞诗剧《为人民服务·寻找张思德》演出21场,第十届市民艺术节24场……此外,一年的一度市民艺术节通过在龙泉驿区城乡各处开展,成为了龙泉驿区的百姓大舞台。从观众到演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群众大舞台由过去文化部门唱“独角戏”,到今天的社会“大合唱”。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4-5岁的孩子,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离退休职工、社区里的艺术爱好者、乡村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把身边的家长里短、酸甜苦辣实实在在地搬到舞台上。

卜远秀是龙泉驿区的一名新市民,艺术节上,她和15名新市民带来了一支广场舞,表演中,无论是队形还是节奏,都颇为专业。卜远秀说,从山区移民进城后,生活无忧了,她们便自发在小区里跳起广场舞,登上这么大的舞台跳舞,这还是第一次,心中的激动,只能用舞姿来表达。“我们要把新市民的精气神展示出来,把幸福生活跳出来。”

80多岁的市民龚伯楷是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的一名学员,年轻时,他就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数十年。几年前,老人来到龙泉养老,他在市民艺术学校学起了小提琴。艺术节上,和队员们带来的小提琴演奏《雪绒花》,婉转悠扬,赢得热情喝彩。“在龙泉驿,我圆了我年轻时的艺术梦想,能和这些年轻人一起登上舞台,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在龙泉驿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在老百姓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也在多年奔波在公共文化服务一线的文化工作者不断地“送文化、种文化”的践行中得到了升华。

多年扎根基层,让龙泉驿区从事文化工作的每位成员都有着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情怀。在龙泉驿区艺术团美声歌手马磊心中,无论在新农村安置小区、还是在洛带、黄土等场镇、龙泉山里的自然村,群众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一双双专注的眼睛,是他表演的唯一动力。他认为,美声虽然是高雅艺术,它不应只是王谢堂前燕,只有在群众文化的土壤中,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而自己更愿意作为美声的推广者,让更多的人感受美声的魅力。

同时,龙泉驿区多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创造了无数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团强大的“文化自信”,更让一线文化工作者的付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这样的工作氛围让他们感觉无比荣耀。

龙泉驿区文体广新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龙泉驿区的整个文化小康指标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未来,龙泉驿区仍肩负着建设文化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握文化小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大契机,必将推动龙泉驿区加快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经济小康与文化小康相得益彰、地方特色文化与全球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崭新文化格局。

文/王雪娟、付远书

附表:文化小康指标体系

文化小康指标体系对于文化小康的建设能起到监测和导向的双重作用,一面可以查缺补漏,一面又可以扬长避短。未来,龙泉驿区还将联手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扩大指标体系数据抽样范围,在不同区县、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进行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遵循最大公约数原则,为各具体指标及权重进行科学赋值。以下为征求意见稿: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