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落实“河长制”抓住环境保护的“牛鼻子”

16日,我市组织市级河长巡查东区河库工作,实地前往小溪河高坪段、关口道源水库,查看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水域治理情况。(6月19日《浏阳日报》)

以“河长制”来强化河道治理领导力和执行力,切实解决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其积极意义无需赘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级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一个区域推动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对于河道治理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报道上看,推行“河长制”,可以切实明确责任范围和管理职责,避免出现哪个部门都可以管、又谁都可以推卸责任的现象。

毫不讳言,“河长制”抓住了环保责任落实的“牛鼻子”。“河长制”落实,相关责任不仅清晰明了,而且掷地有声。这就要求每名“河长”切实增强使命担当,发扬公仆本色,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奋力一搏”的劲头、“无路可退”的决心,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短板”,用汗水和智慧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行“河长制”,我们不缺实施方案,也不乏社会共识,关键是如何真正落实到位。既然是“河长”,那履行这份厚重的责任,必须体现在监督、指导、督导的“望、闻、问、切”全过程。一方面要沉下去、层层抓,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各条河道,针对断面指标分析、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亲自挂帅、亲力亲为,靠前指挥、现场办公,做到社情民意在一线掌握、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让治“污”、治“臭”、治“差”等措施真正落细落实;另一方面要强协调、重督导,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通过“统管”形成“首长责任链”,既协调横向多个部门,又理顺纵向各级关系,让河道治理“一个目标、一起干”真正落地生根。

在保护环境的最紧要处,“河长”其实并不好当,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只有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治理方式,在机制上持续创新环保模式,才能让每一条河道都“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