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汤一介先生作为我国著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还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第二届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在北大,汤一介可称为国宝级专家,如今这位泰斗已仙逝,令人惋惜不已,汤先生的仙逝是学界一大损失。作者李平衡为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思念和由衷的敬爱,特创作“新太极”作业以示纪念……
新太极
——恩师汤一介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李平衡)
斯图,伏羲划;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时偕行,平衡微调。
大圆之内,万有尽收。大圆之外,尚难述之。圆内虚空,自化显隐,
旋拧成丹,旋涨无外,反坍无内,捭阖不已;圆外实空,有不能浸,
实空实无,虚空虚无,见与不见,人之说也。中之小圆,左右共相;
左右,阴阳也,方位也,时辰也……旋拧聚散,一或万殊。
妙哉!无无无有,无有无无,一说为二,二实为一。同根互化,
相反相成,自因自果,相辅相成:存也、是也、在也、见也、然也、
宜也……大有无,大无有,有亦无,无亦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有无相化,自发显隐。和斗常态,和由斗始,弃斗无和,弃和无斗,
和实生物,斗亦生物。人间万事,中成极反,贫亦循道,富尔守义;
舒曼常心,时善则久;万物同乐,变而不变,自然自在,宜为美也。
天地万物,玄子六合。玄子云,初无极,而太极,生两仪,自化
藏,复无极,周而新始,诚为基也。自斗自和,自峙自流,殊途同归,
为而不持。首尾相衔,自洽其乐,生灭转化,道贯始终……
道何也?术之集,人之谓,力之合也。道术本一,义为其魂,同
乘于器,随为其形。道为大术,术即小道,道术之用,修齐治平。形
而上下,奇正合也,善恶性说,生之备也。形神道器术用心物——因
果一体,能之象也;象,几于势也;势,合力趋也;力,本心性也。
形神术力,或屈于势。公,不离,道,不变也。
还思于人,还尊于人,人皆为人,万物平等;
天网恢恢,因果漫漫;正道在心,随念而报也……
相关链接:
汤一介教授尝试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提示出其概念、命题和理论体系。在《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诸问题》中,汤一介讨论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问题,并为中国哲学建构了一范畴体系。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汤一介提出中国哲学常以三个基本命题来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观点,这就是“天人合一”(讨论“真”的问题,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知行合一”(讨论“善”的问题,即做人的根本道理)、“情景合一”(讨论“美”的问题,即审美境界的问题),而“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这两个命题是由“天人合一”展开而对宇宙人生不同侧面的表述。在《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汤一介把中国哲学中的三大哲学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三大哲学家做了对比,借此说明孔子、老子、庄子真善美问题上的不同,同时也说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
由于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都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体系,这和西方哲学(包括基督教哲学)以“外在超越”为特征很不相同。“内在超越”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宇宙人生论。“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中虽有认识论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中国哲学中“知”就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而且是“良知”的问题(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必须“行”,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家大都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的理想是“内圣外王”,“圣人”(即道德高超的人)最宜于作“王”(最高的统治者),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道德教化论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哲学。在《论儒家的境界观》这篇大章中,汤一介提出:“内圣外王”之论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弊病也非常明显,即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和重“人治”轻“法治”的道路上。
汤一介先生著作丰厚,学术专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学术随笔《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和而不同》、《我的哲学之路》、《LaMort》等,笔墨清新隽永;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百年历程,被张岱年先生称为是“一项贯通中西哲学视野的难得的学术工程”;2003年更是以耄耋之年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一年间组织20多所高校两三百位学者投入此项工程,工程第一部分是包括500本9700多卷1.5亿字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本,第二部分《儒藏》大全本将收入5000部10亿字儒家典籍。此外还撰写有学术论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