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会员 > 正文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国产电影90%连垫付宣发的费用都收不回来的背后,是电影行业的一个个灰色地带。

 

电影行业从来不是以“勤勉“为成功的行业。

这两天,一篇《致网大圈的一封公开信》火了。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制片人游千惠拍摄的《奇门遁甲之九字真言》找到聪明传媒宣发,结算后片方傻眼了,对方收取垫付的宣发费之后,她们几乎一个子都没拿到。其实合同里面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片方说冤也不冤,毕竟先抽取宣发公司先垫付的宣传费用是沿袭院线电影的行业规则。

正常范围内的投资,宣发费略高于正常水平。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游千惠朋友圈截图

相比网大几百万的制作加宣发费用而言,院线电影超千万宣发费用是很普遍的。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国产院线电影不要说盈利,可能连基本的宣发费用都是收不回来的。

而国产电影90%连垫付宣发的费用都收不回来的背后,是电影行业的一个个灰色地带。

票房过亿仅够支付宣发费用,大部分国产院线电影在给宣发公司打工

根据“一起拍电影”记者对去年国产电影盈亏的情况分析,二八定律和金字塔规则对电影行业同样有效,国产电影仅二成左右可以实现盈利。

去年总票房558亿,每周院线上映十余部影片,全年影片超五百部,票房破亿(暨达到平均值)的影片仅92部。如果票房破亿尚且不能保证盈利,就更别说几千万的成绩了。

绝大部分影片宣发周期短,宣发动作几乎都没有相关。但目前宣发公司市场环境相对闭塞且不透明,片方极难在短期内清楚什么公司才是适合自己的影片。

宣发公司同样要面临周期短,影片的面貌已经无法改变,影片能够提取的有效宣传点已经过时。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如果宣发公司能够全程跟随影片的制作,会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准确触动和引发影片中有效的信息点,并做相应的病毒营销。

但如果在较短时间内去散播这些信息,通常得不到更有效的扩散和下沉。

一部影片的宣发费用当然可大可小,差不多会是影片成本的15-25%,投资五千万以上的影片宣发费用均不会低于千万,像春节档几部影片宣发费用则均达破亿水平。

即便是近乎裸发状态的影片他们的宣发费用也要几百万,这其中包括很多”最低消费”,比如海报印制、展架、硬盘制作等,这些至少要花到百万的规模。

以一部投资三千万,宣发方垫付宣发费一千五百左右的影片来说明:因为是中小体量影片,其千万级别的发行费用算常规价格,剩下的五百万通常是宣传费用,其中也要包含一部分预支的票补费用。

因是中小体量影片,幸运的话可能拿到近亿的票房,扣掉影城的45%的左右的固定分成,院线和其他9%左右的税费,最终片方约4成的票房,也就是4千万左右。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宣发方抽去垫付的宣发费用后,留到制片方手里的最终可能也就两千万多一点,距离三千万的投资则有近千万的亏损,这还是幸运的片方,如果你票房仅四五千万,可能就和开始提到的那个网大制片方一样颗粒无收,说不定还要自己搭钱。

如果把成本提升到更高,启用了更大牌的演员,影片的拍摄制作成本突破一亿,那么宣发费用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一亿的制片成本往往宣发公司会开出三千万的宣发费用,这样一来,影片至少要卖到4亿以上制片方才有额外的收入。

这样来看,产业链其他环节都属于稳赚不赔的状态,考虑到影院自身也有较大的费用,那么制片方反而更像直接给宣发公司打工了。

找对宣发公司,降低宣发风险,保姆宣发模式,后期宣发尤重

网大公司和宣发公司的纠纷并不罕见,撕破脸皮也是常有的事,院线电影和宣发公司的矛盾则更加严重。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一部影片除了前期的费用之外,大部分要用于影片的拍摄和演员的片酬, 影片制作接近完成时,银子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制作大部分片方都把宣发工作交给” 专业公司”来完成。

正规且成熟的制作方会在影片项目开发期便根据自己影片的特性去找寻合适的宣发公司,宣发公司在项目招标成功后,会全程伴随影片的整体制作,根据对影片、市场和观众的分析,形成一套整体的宣发方案。

下面列出四条互联网新生态下的正确宣发模式:

1.找对宣发公司

虽然目前宣发公司行业透明度不强,但对于自己的项目情况,制片方是很清楚和了解的,针对自己的影片类型和演员阵容等,可以去找做过此类成功项目的公司做深度了解,同时该公司最好是专注做一个类型影片。

并且,挑选宣传公司时,千万不要把你的片子交给某大公司的高管参股的小型宣传公司,或者熟人的熟人介绍的宣传工作室,PPT再漂亮,给到你的票房预期再高都不要盲目相信。和他们合作,会非常容易出现扯皮的可能。找一家真正有渠道、有资源、有操作经验,但是可能和你在票房预期上有一些偏差的专业公司,会更加靠谱的多。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2.降低宣发风险

这里并不是说宣发公司要降低宣发风险,而是制片方要清楚和了解影片宣发过程中要降低自身错误所导致的风险,配合宣发公司的工作,降低自己产生错误的几率,认真制定详细阅读合同,可以规避的风险要规避,要弄懂宣发动作导致的结果的两面性到底应该是谁的责任。

3.保姆宣发模式

和前面说的一样,理想的模式是在项目最初便着手招标宣发公司,也让宣发公司可以深度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伴随影片制作发布病毒营销和各种宣发策略,以保姆的模式陪护影片的成长。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4.后期宣发尤重

并不是影片上片前最好宣发就可以了,三分发七分宣,后期自然要以宣传为主。特别是针对影片可能出现的问题做灭火行动,也对影片上映周期内话题的延续和扩展起到绝对引导作用。

一位发行大佬曾经说过一句话,电影是不以“勤勉“为成功的行业。

光有对行业的热情是不够的,甚至再加上十二万分的努力也不行。

五大之所以能够一直都有健康良好的产业生态和重新崛起的机会,是因为它们自身几乎可以脱离专业宣发公司来独自操控项目。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像五大之中的光线,最早以传媒起家;华谊兄弟是头一批进入民营掌控制片的公司之一;博纳的于冬更是以发行起家。

她们三个都是具备丰富的宣发经验,且对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有深度的渗透和熟悉。

万达虽然看起来仅仅是手握了优势院线资源,但旗下懂经营和管理的人才辈出,自身也能够形成较为良好的宣发体系。

乐视虽然目前看起来多少遇到一些问题,但她也是较早和光线一起建立区域发行团队的初代互联网影视公司,也是最早用互联网模式来发行影片的公司。

揭秘“垫付”发行费用,片方要正视自身&擦亮双眼

看起来可能是被宣发公司坑了的这家网大片方,多少是有一点点的可怜,但这种可怜是因为他们对行业的不了解和产业的不透明所导致,同时也是自身缺乏宣发能力所造成的。

可以不客气的说,大部分的制片方是缺乏对目前市场的认知的,他们并不了解现在市场的生态环境。

换句话说,片方不懂观众。

但宣发公司通常都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和视角,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影片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像五大和其他一些具备完整产业链体系的影视巨鳄他们更注重头部内容的项目,也清楚和了解自己影片的定位,也明白宣发费用要花得值当。

但大部分小的制片方确盲目大于理性,在为项目招标时更倾向于把影片交付给垫付宣发费高的公司,因为这意味着的自己的影片会买到更高的票房。

很多小的片方的项目往往会遭到很多宣发公司的哄抢,片方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丧失掉理性,宣发方也会自己先预算好影片的票房,最少要把垫付的宣发费用赚出来。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过程。

譬如制片方召开项目招标会之后,宣发方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预估影片的票房,刨除一些保底的模式,大部分中小项目是不具备保底发行的必要。

制片方对宣发方说明自己的影片花了三千万,宣发方自己心里其实有底,这部影片最终票房可能也就四五千万,他们便会报出先行垫付1500万的宣发费用。影片的整体成本则突破到四千五百万。

之后宣发方会”忽悠”制片方,罗列出市场上一些四五千万最终票房四五亿的项目,告诉制片方他们的成本也是三千万,宣发费用提升到影片总成本25%左右更有效。

网大被宣发公司坑了?90%以上院线电影连垫付的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但影片上映后,最终票房回收可能仅仅1000万出头,但宣发费用并不是透明的,可能几百万的宣发费用经由宣发方的“忽悠”也会溢价到千万以上。

因目前绝大多数制片方都不能理性的看待自己、也过高看待了内地的市场,信息相对的闭塞和不透明,导致制片方总是无法准确判断宣发方开出的垫付宣发费用是否真实有效。

其实就产业链的完整性上来看,从项目立项、前期开发、影片拍摄、后期制作、宣发动作、院线放映到最后的票房结算,整体应该是一个闭合且完整的环状生态链。

但目前多个节点都有相当大的闭塞性,跨节点相互之间一点也不了解也没有交集,这里尤其以宣发环节最为严重。

但宣发作为最新生的一环,出现的时间也最短,目前仅仅依靠行业规范来生存,尚未能有法律法规来更严格的约束。

制片方除了要正视行业风险之外,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宣发能力,虽然不一定要建立完备的宣发团队,但也要清楚和了解整个宣发的流程,这也是避免再一次替宣发公司打工和吃哑巴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