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一批90后已陷入“脱发危机”的消息疯传朋友圈,让人不禁疑惑,现在脱发大军的队伍已经这么壮大了吗?11月8日,河海大学“河海研究生”公众号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同学觉得自己近期有脱发现象,这引发了无数研究生共鸣。无独有偶,川大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两名校园记者也于近日向全校478名同学发放问卷调查脱发问题,收回的数据令人吃惊:七成以上受访学生陷入“被脱发支配”的恐惧。(据澎湃新闻网)
脱发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部分,每天掉几十根一百根头发,这很正常。而所谓的“脱发危机”,其实说的是两件事。一是由脱发昭示的、身体上的某种病理危险。那么该看医生看医生,该吃药吃药,这没啥好说的。第二种指的是由脱发而引起的心理焦虑和社会恐慌。换句话说,秃顶不都是病,许多脱发者也不是不健康,甚至,掉多少根头发才叫需要治疗,受访者可能自己也不太清楚。由于整个社会对于头发稀疏乃至秃顶的人,总抱有这样那样莫名其妙的偏见,使得脱发者陷入不必要的烦恼。这样的“恐惧”,是人为造成的。
举个例子,我看到一位20来岁就开始掉头发的男性网友说,秃顶人士承受的心理压力,外人难以想象,他感觉自己就像是处在残障人士和正常人之间的一类人。尤其这个看脸的时代,有些偏见是非常微妙的,往往对方下意识里,就会对你作出一些不公平的判断。
什么判断?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讲,他人偏见造成的压力无非来自两件事,一曰择业,二曰择偶。秃顶无非是不符合社会对于“长得美”“好看”“帅气”的定义。脱发跟遗传关系最大,先天的东西无法改变。如果我们的社会和人际交往,令一部分人因先天因素而陷入不利境地,这就叫歧视。在这个意义上,脱发不是问题,歧视秃顶脱发的社会才有问题。
为了对抗焦虑,全世界的脱发者都在努力。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各国的秃顶人士总共要花掉35亿美元用于治疗,近年来投身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比尔·盖茨就曾哀叹,这个数目远远高于世界各国每年在控制疟疾上的开支(后者仅为每年2亿美元)———变美竟然比救命重要,是不是有点讽刺?另一方面,脱发者在“治疗”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某些生发剂(如Propecia)导致阳痿,植发手术的血腥痛苦也令人发指。就算这样,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仍有将近60%的男人宁可舍弃金钱、抛弃朋友,也要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市场上有那么多针对脱发的洗发水、生发剂和医美广告,与其说是在帮你克服人生烦恼,不如说,是在无时无刻制造秃顶恐慌,以便卖出更多产品。我并不是劝有脱发烦恼的朋友“坐以待毙”,而是想说一句,自古以来伟大人物,从恺撒大帝、莎士比亚、拿破仑,到达尔文、甘地、丘吉尔,无一不“聪明绝顶”。就算你没那么大志向,只求找到如意伴侣,也可以用对对方独一无二的好,让对方忘记你的发型。就此而言,就算放弃治疗,又有什么所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