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聚焦 > 正文

中国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增长最快

中国网1月16日讯 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表示,2022年,我国全年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注册商标617.7万件。

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4件

胡文辉介绍,在专利方面,我国全年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80.4万件,外观设计专利72.1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4万件。专利复审结案6.3万件,无效宣告结案0.79万件。中国申请人通过《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提交外观设计国际注册申请1286件。

在商标方面,全年完成商标异议案件审查16.9万件,完成各类商标评审案件审理41.2万件。收到国内申请人提交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5827件。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效商标注册量为4267.2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21.2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28.0万件。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4件。

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方面,全年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5.8万件,办理维权援助申请7.1万件,受理纠纷调解8.8万件。

胡文辉表示,我国是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超300万件的国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2.4万件,同比增长24.2%,占发明专利有效量的比重超过四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也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2022年,国内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较上年增加5.7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32.4万件,同比增长21.8%。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1.2万件,占国内企业拥有总量的65.1%,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在数字领域,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信息技术管理、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增长最快,分别同比增长59.6%和28.8%。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2.5万件,同比增长17.9%,专利储备不断增强。

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首次超4000亿元

胡文辉介绍,近年来,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一系列知识产权金融举措,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项目达2.8万个。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4868.8亿元,同比增长57.1%,首次超过4000亿元,惠及了企业2.6万家,同比增长65.5%,其中70.5%是中小微企业。

此外,沪深两地交易所累计成功发行86单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到216亿元,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中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践也受到了国际关注。

胡文辉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深化部门协同和政银合作,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不断提高知识产权金融的普惠度和惠及面,切实发挥助企纾困的作用,支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压减到13个月

商标保护离不开专利商标审查。谈及专利商标的审查,胡文辉表示,专利商标审查工作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核心的一项职能,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前顺利完成了专利商标审查周期压减目标任务,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提前1年压减到了13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提前3个月压减到了16.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提前2年压减到了4个月以内。

“发明专利与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和日本特许厅的审查结论一致性为90%,这几个局的审查结果在国际上关注度很高,所以几个局的审查结果一致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商标的审查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7.6%。专利商标审查的提质增效为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胡文辉说。

胡文辉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完善审查政策,加强质量管理。根据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水平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发展需要,持续完善专利审查标准。在实用新型审查中正式引入明显创造性审查,来提升授权的质量。制定特定领域商标注册申请和使用系列指引,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合理使用商标。加强审查质量保障和业务指导的统筹管理,强化内外部审查质量评价,严把授权质量关,以高质量审查促进高水平创新和高效益运用。

此外,巩固深化审查周期压减成效,严格规范申请秩序。发挥专利优先审查等机制作用,进一步压缩异议、评审等商标业务审查周期,满足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专利申请源头治理和商标恶意注册打击力度,保持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和囤积行为高压态势,及时做好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这些方面恶意抢注商标的处置工作,同时保护好商标权利人合法在先权利。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