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聚焦 > 正文

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 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这些进展

中国网2月15日讯(记者 彭瑶)历时近三年,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主体任务终于全面完成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为全面做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2月15日国新办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了普查工作的最新进展。目前,国务院普查办正在协同各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推进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普查数据成果、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各地、各部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实际需求,组织做好普查数据共享和数据挖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023年2月15日,国新办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网 庞睿 摄

普查工作拿下多个“首次”

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强调自然灾害防治首先要掌握风险隐患底数,要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自然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被列为“九项重点工程”第一项工程。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

郑国光介绍,近三年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组织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等,开展普查调查工作,基层社区(村)人员、志愿者等也参与这次普查调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目前正在利用调查数据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通过普查,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虽然有些行业部门组织开展过单灾种致灾因子的调查,但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循。郑国光说,这次普查还推动和完善了致灾因子调查,带动了承灾体调查,具有开创性。如第一次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调查工作,推动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的有机融合,推进了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

调查成果应用初具成效

从这次普查方案制定开始,国务院普查办就确定了“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先后印发了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普查应用成果。2022年,各地各部门在两次全国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上交流了普查数据成果应用的案例和初步成效。

据了解,国务院普查办组织专题组,联合北京、河北、浙江,利用普查数据成果针对极端情景下人口、房屋建筑、道路可能的灾害风险及其影响,开展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所在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形成专题评估报告,提出安全保障工作建议。

基于普查获取的房屋建筑调查数据和灾害风险属性信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开展2022年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探索普查成果在城市信息模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部门针对干线公路普查发现的高风险点,全面实施“十四五”期间灾害防治工程。水利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自然资源部门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隐患治理,风险监测预警等常态化灾害防治,有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等。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综合研判能力。气象部门将普查成果纳入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各级气象部门在业务方面的应用,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观测站点选址、气象灾害保险等方面。

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将普查数据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城市管理平台融合,为城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会商评估、应急救援处置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切实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立足于“普查数据取之于基层、用之于基层”的定位,各地还积极探索将普查成果融入到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加强普查数据成果分析、打造高效智慧的“全科大网络”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网格化管理来筑牢基层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如,浙江杭州西湖区利用普查数据进一步补充区“楼安卫士”基础数据,实施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码和楼安指数,把安全码分为绿码、橙码、黄码、红码,排查隐患房屋建筑,确保社区安全。再比如,福建南安市构建普查成果运用“一张图”,将普查出来的地质灾害点、危化企业、救灾队伍、物资储备、避灾点等数据纳入市网格数据库,在人员疏散、应急避险、紧急救援、物资调配等方面提供支撑。

据郑国光透露,预计3月,国务院普查办还将召开第三次全国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交流普查数据成果的应用。

实现风险动态管理 建立普查常态化工作机制

就下一步关于如何深化普查成果的应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指出,国务院普查办持续加大工作统筹,强化技术服务和质量把控,指导各行业领域配强技术团队,用好前期评估和区划试点的成果。在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风险评估和防治区划核心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标准和方法推广复制,带动市县级加快完成任务,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评估与区划的系列成果,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和规律。

陈胜介绍,在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层面普查基础数据库已具雏形,还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数据库常态更新和运行维护机制,安全稳妥扩大数据库共建共享共用,形成内容完整、责权明确、持续运行的数据库运行模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探索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形成国家级成果运用示范案例,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灾害监测预警、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规划等重点领域深度应用。

此外,还要加快完善普查工作制度体系、技术规范标准体系、软件平台体系。在有关典型省份和地区开展普查体系的建设跟踪试点,以点带面推动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向常态化转型,持续更新核心灾害要素数据,提升评估区划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