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从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到满员的陕西“油菜花专列”、西南各地的“熊猫专列”,再到热门旅游地的车票、门票再现一票难求……“史上最旺五一”在民众高涨的出行和消费热情中收官。文化和旅游部3日发布消息称,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
“黄金周”名副其实,小长假人山人海——这是所有人对2023年“五一”假日的最大感受。据统计,“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0%,旅游需求爆发;平台上酒店预订量同比2019年增长10倍以上,生活服务业线上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33%。在旅游平台上,即便是往年诸如德宏、淄博、甘南、伊犁、喀什、淮安等相对冷门城市,今年“五一”酒店预订量同比2019年也增长了10倍以上。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更能显示中国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
听风过耳,与花相约。花灯如昼,芳春可赏。这是国家实行“乙类乙管”政策以来的首个“五一”小长假。蛰伏了许久,去拥抱自然与世界,这是最真实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诗与远方”的奔赴,哪怕只是单纯地“出门走走”,也让人沉醉于袅袅烟火的诗画人间。人间烟火气,最抚众人心。就像网友说的,在开放的街上“逛吃”,人行走在天空之下,感觉很舒适。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后备箱集市……国人在拥挤的人潮中,追寻凡俗生活的温暖与信心。
订单成倍增长、数据超出预期,这体现出中国经济的信心与活力。大城市火了、小城市热了,民众出行半径明显扩大了,多地的消费客流已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一方面,各类商家不失时机地推出多样化促销活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打造特色消费业态和场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是市场、政府与消费者的“三相奔赴”。烧烤、熊猫、青花瓷、螺蛳粉……形形色色的旅游标签,成为激发旅游城市消费潜力的关键。沉浸式场景的打造、精细化服务的提供,火热回归的文旅产业,因其强关联性而带动了诸多行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消费市场稳步回暖,也提振消费信心。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中国市场之浩瀚海洋,消费领域早“春江水暖”。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无论是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或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之重点工作首位,都说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是重中之重。“五一”假期之火,是内需之热、是动能之光,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之源,更是中国经济潜力之现。
风鹏正举海天阔,更扬云帆立潮头。无论是一季度中国经济宏观数据的回暖,还是“五一”假期经济数据的狂飙,这皆彰显中国经济前景光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日发布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为4.6%,高于2022年3.8%的增幅。其中,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将成为拉动亚太地区增长的关键因素。认准基本面、守住基本盘,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中国经济定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责任编辑:华章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