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聚焦 > 正文

能代替交警吗?全国多个城市增设“电子警察”

一名一线交警告诉记者,实践中,“电子警察”的设置点位会综合考虑违法数量、交通事故数量及路况设施等因素,也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交通、交警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对设置不合理的设备进行重新布局或调整,并充分听取征求市民意见,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

在记者采访中,也有人认为,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相对数量庞大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电子警察”的数量“还不够”。“加大‘电子警察’的投入是必要的,很多人在路上还做不到自觉,靠警察哪里管得过来?”一位市民对记者表示,支持增设“电子警察”,功能也要拓展升级:“尤其是外卖、快递的车子,应该用‘电子警察’严格管理。”

教育和处罚

处罚与教育常被看作是执法的“两条大腿”。尽管“电子警察”实现了高效处罚,却并未完成高效教育

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并非首次公布“电子警察”相关信息。实际上,这是法律早就规定的需要公开的行政信息。然而,对于这一做法,人们也有不同看法。

多数市民认为,公布“电子警察”信息更有利于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有市民表示,相关部门在设置“电子警察”时并非随意而为,而是针对区域道路条件和多发交通违法行为:“比如违法变道多发路段,驾驶员知道有‘电子警察’肯定更守规矩,从客观上减少了违法。”

而认为不应该公布的市民则表示,不知藏身何处的“电子警察”才能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知道哪些路段有抓拍何种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后,就有意识地“守法”,但在没有“电子警察”的路段却违法依旧。在他们看来,教育才是真正形成良好守法习惯的根本,“要让一代人从小就有守法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交通陋习”。

不同观点的交锋,实际指向了更深层的问题:尽管“电子警察”实现了高效处罚,却并未完成高效教育。

处罚与教育常被看作是执法的“两条大腿”。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对交通违法进行查处和处罚只是一种管理手段,目的是为了教育交通参与者,从而实现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提高通行效率、保护交通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警察”显然有所欠缺。比如被抓拍的交通违法者,事后收到违法信息,大概会抱怨两句“运气太差”“下次要躲开摄像头”,却并不一定真正能将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更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交通管理部门将“电子警察”与交警现场执法画上等号。“‘电子警察’不是解决交通违法现象的灵丹妙药,需要和道路状况、交通标志设置等多种方式共同起作用。”曾刚指出,将“电子警察”视作处罚工具,而无视道路状况、路设缺陷等因素,无疑背离了用科技赋能交通安全管理的初衷。

人工和智能

在合理的机制保障下,广泛使用“电子警察”并不会带来交警的依赖,反而能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的交通安全管理,包括交通执法的纠处,更多向科技借力是大势所趋。越来越智能的“电子警察”,无疑是重要的辅助管理手段。

实际上,广泛使用“电子警察”并不意味着民警解脱,恰恰相反,“电子警察”抓拍的违法行为全部需要民警在后台进行核实、确认。这一工作量随着“电子警察”的增加“呈几何级增长”。

当然,评价交通安全管理的成效,不能单以交通违法纠处量作为依据,更不能以“电子警察”等智能设备的安装密度,甚至创造的罚款金额大小作为评判。

“只有把能交给‘电子警察’的交给它们,才能解放警力去管理那些‘电子警察’没法管理的‘疑难杂症’。”业内人士认为,在合理的机制保障下,广泛使用“电子警察”并不会带来交警的依赖和倦怠,反而能真正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比如,随意变道一直是高架上多发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也是不少驾驶员痛恨的违法行为。早在2016年,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就在7处违法变道多发的高架路段设置了“电子警察”,一段时间后,相关路段的违法变道数量显著减少。与此同时,交警部门也坚持依据违法数据、市民建议等信息,科学调整高架道路的标志标线,从源头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对执法部门来说,增设‘电子警察’后,更重要的是能否从更多的违法数据中发现管理短板和风险隐患。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这应该不难实现。”法律界人士举例说,比如一个路段平均每天违法几百起,显然不只是司机的原因,更应该反观:道路指示牌设置是否醒目、道路标线标识是否明晰、交通信号灯设置是否合理……

个头小小的“电子警察”,承载了大大的期待:它既关系执法公信力,也关系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关系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也因此,规范“电子警察”的设置和使用,让其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才能更好保障交通安全、维护各方权益。本报记者 邬林桦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