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聚焦 > 正文

河南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河南省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推动我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呈现良好势头。本报选取部分企业案例,对其发展新动能给予关注。

宇通客车:掌握核心技术,新能源客车领军行业

“未来新能源客车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得技术者得天下。”

□记者丁倩

本报讯从南到北,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宇通客车”)自主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已驰骋在国内不少城市的道路上。

前不久,宇通客车披露的年报显示,2016年实现营收358亿元,同比增长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0.44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新能源客车成为最大的亮点,销售同比增长31.36%。新能源客车销售收入187.5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超5成,创下了国内客车企业新能源客车年销量的新纪录。

即使今年一季度,在国内新能源客车市场暂放缓的背景下,宇通插电式产品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41.36%,海外市场大单频现,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彰显出领军者的风范。

宇通新能源客车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宇通客车在新能源市场的前瞻性布局及创新核心技术。

在技术创新上,宇通始终保持高投入、高标准和前瞻性,宇通每年投入3%的销售收入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特别是对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能源技术,高度重视、提前布局、不断探索,已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

“目前我们已获得授权专利1089件,其中发明专利64件;主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9项。”据宇通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宇通客车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客车动力系统已成为行业主流动力系统,助推了整个客车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虽然新能源客车发展至今,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但在宇通看来,这些技术瓶颈的突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抢占技术制高点,也是从1993年至今,宇通成长为一家全球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客车制造厂,并且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引领着中国客车行业前行的重要秘诀之一。

中国一拖:满足个性化需求,进入定制时代

如今,这里出产的每一批次拖拉机都可称为“不定型”,厂家会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在“大系列”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小改、优化”。

□记者陈骏

本报讯“退休几年的老师傅再来厂里,或许他们就认不出眼前的这些拖拉机还叫‘东方红’啦。”站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拖”)第三装配厂里,副厂长郭振杰给记者讲述着新变化。

在三装厂门前,记者见到了3台从远处望去显得格外高大挺拔的拖拉机,两个大大的前轮比身高近1.8米的记者还要“猛一些”,在它们旁边,同为YTO-LX904“普通版”的拖拉机前轮则整整小了好几圈。

三装厂产品研发部部长赵传扬告诉记者,传统拖拉机轮子一般设计为“前小后大”的造型,这也造成了拖拉机地隙高度较低的问题,而这批拖拉机用户进行农业耕作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那里蔬菜植株高大,垄距较宽,客户提出要将拖拉机轮子“变高变宽”。“这两个大轮子就是根据他们那儿的环境量身定做的。”他说。

“其实,现在我们这里出产的每一批拖拉机都有‘特色’。”郭振杰告诉记者。向着“成为卓越的全球农业装备供应商”的目标,中国一拖推出定制服务。“定制化生产就是要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不能让机器在当地‘水土不服’。”中国一拖负责市场营销工作的副总经理朱卫江介绍说,现如今,“小改”机型已占据一拖全年销量的近四分之一。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实现大型装备的“私人定制”,已逐渐成为行业趋势,中国一拖作为一家老牌企业,遵循这种“市场导向”,方是强化、稳固自己在农机行业优势的必由之路。

今年1月,中国一拖成立农业成套项目部,着力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成套装备解决方案夯实基础。

“将来,客户只需告诉我们土地面积有多大,需要种植哪些作物,成套的解决方案便由我们负责来完成。”谈及未来打算,中国一拖董事长赵剡水这样说。

中信重工:确定重点发展方向,特种机器人“家族”兴旺

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形成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实现传统动能和新动能的“两轮”驱动。

□记者侯梦菲通讯员李思佳

本报讯天下武功,唯“新”不破。在机器换人的时代,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重工”)应势而上,将特种机器人产业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方向,打造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2016年8月下旬,第二届全国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竞赛的现场,正在模拟一起石油化工装置泄漏着火爆炸的事故。熊熊烈火伴着浓烟和爆炸声,让人难以接近,中信重工自主研发的6台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登场,迅速冲向火源地,近百米高的灭火泡沫从机器人的消防炮中喷涌而出,10余分钟后火被扑灭。

此外,去年10月,中信重工研发的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还走进了故宫“灭火”。在消防演习中,新型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拖拽着几百公斤重的消防水带,越过障碍,快速到达模拟火源核心区域太和殿,顺利完成灭火和降温作业等任务。

机器换人,蓄势待发。在机器人产业持续向工业规模化应用、医疗健康、定制化服务等多点发展的背景下,中信重工围绕国家政策和需求,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形成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实现传统动能和新动能的“两轮”驱动。

目前,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军工机器人等系列研发快速推进,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手订单接近2000台。

据了解,中信重工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推出履带式机器人平台、巡检机器人平台、水下机器人平台、管道机器人平台、钻孔探测机器人平台五大系列的20多种产品。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获国家立项,“中信重工特种消防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被列为河南省2016年重大科技专项。

黄河集团:3D打印定制“人造宝石” 打破国外垄断

直接面向消费市场,从工业级向消费级转型,宝石级大单晶有望成为黄河集团的明日之星。

□记者傅豪

本报讯从石墨到金刚石,从石墨烯到锂电池,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企业,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黄河集团”)如今正围绕碳系材料产业价值链条实现转型升级。

“头顶生长的发丝,手指上的指甲等身上的生物物质在纯碳化‘淬炼’后就可以成为熠熠闪光的人造大钻石。”黄河集团总经理胡新英骄傲地对记者说,“通过‘智能制造+3D打印+纯碳处理’等新技术工艺,并根据消费者个性需求最终走向网络化个性定制的新型营销模式,实现消费级钻石的私人定制。”

近年来,黄河集团在稳定工业级金刚石产出的同时大力布局消费级钻石生产,投建了我国首条无色大单晶钻石和片状大单晶金刚石生产线,同时收购了国内智能设备的顶尖企业——上海明匠智能,切入“工业4.0”实现了精准高效的定制化生产。

“我们的产品品质已达到珠宝装饰级别,一举打破了GE公司、住友公司等垄断世界人造高品级金刚石市场的格局。”胡新英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消费级钻石已经形成一定规模,3月份销量超过2000万元。”

“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利用金刚石生产后的石墨废料,采用物理拆分技术生产出大面积单层石墨烯,黄河集团是国内唯一不用天然石墨生产石墨烯的企业,而生产出的石墨烯应用到锂电池中,可提高电池比能量30%以上,使充电时间缩短到10分钟以内。”黄河集团董事长乔秋生告诉记者。

据乔秋生介绍,到2018年底,黄河工业园将新建10条自动化生产线,形成年产40亿瓦时动力锂电池的生产能力;到“十三五”末,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大关。

鲜易控股:为创客赋能,带动生态圈茁壮成长

“在鲜易,如果不通过‘双创’干出点什么,都对不住青春。”

□记者程昭华

本报讯谁需要冷链车辆运输生鲜,需要猪崽、饲料的配送;谁的冷链运输车辆温度异常,想购置冷链运输车辆……这些曾经需要一个一个电话不断确认、更改的信息,如今在河南鲜易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鲜易控股”)的电脑地图上,以光点和信息的形式清晰标注,供需两方,需要的仅仅是点点鼠标或者点点手机。

得益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二次蜕变,如今的鲜易控股,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个头”成长为多个领域的佼佼者。

从一个“卖肉的”,变身成综合服务商,对于鲜易控股来说并不是那么简单。正如鲜易控股董事长朱献福所言,从传统企业变身产业互联网公司,组织结构、业务模式、团队思维都要发生180度的大转弯,只有真刀实枪地向自己开刀,才能让企业获得真正变革。

为此,从2009年起,鲜易控股就果断提出了向产业互联网公司转型,打造智慧农牧平台的战略。从纳斯达克退市、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等让外界惊奇的动作之下,无一不是鲜易控股为打破“束缚”而作的努力。为养殖户提供关键数据节省成本,为养殖场、经纪人提供资金担保等做法,则将冷链温控、数据、融资与产业相融,形成特有的智能冷链生态圈。

除了用“互联网+”为自己做手术外,将双创融入企业基因,也是鲜易控股为人称道的地方。

为了激发员工“双创”积极性,鲜易控股近两年通过事业合伙人、股权期权激励等机制,培育壮大内部双创新主体。包括冷链马甲、鲜咨达技术服务平台、车辆众筹等创业创新团队,带动了公司超过3200名员工创业创新,并成为当前鲜易控股汲取新动能的发动机。

与此同时,鲜易控股还通过参股、控股、产业联盟等方式累计为合作伙伴提供25亿元的融资支持,投入8000多万“双创”培训资金,为创客赋能,先后带动3600多家中小微企业,16.3万新农人、新农商创业创新。

森源集团:从卖装备到“交钥匙”,在全球输出“森源标准”

“在全球电力基建市场构建出‘森源标准’。”而这,即是河南制造晋级“河南智造”的真实缩影。

□记者杨霄

本报讯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森源集团”)在非洲、南亚的电力基建市场又交上了“好运”。“这次是乌干达、巴基斯坦,也是自去年公司契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设立国际事业部以来,先后承接到了三笔EPC项目的订单。”昨日,森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楚金甫告诉记者,已将此列入了账本,并预估国际事业部在本年度的销售规模或在70亿~100亿元。

新增百亿海外订单对森源意味着什么?据了解,该集团在2016年度总销售规模为307.9亿元,旗下上市公司森源电气在同期的销售规模为29.52亿元。也就是说,凭借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度链接,森源正试图将旗下主业放大4倍。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单一的产品出口,森源拿到的海外EPC项目是指工程总承包订单。EPC项目不仅包括具体的设计,而且囊括了整个建设工程内容的总体策划以及整个建设工程实施组织管理的策划和具体工作。如专业设备、材料的采购,施工、安装、试车、技术培训等。如楚金甫的比喻,“从卖装备到‘交钥匙’,森源正试图在全球电力基建市场构建出‘森源标准’”。

事实上,无论是电气装备整装出海,还是成为中核工业集团公司的供应商,仅是楚金甫在今年账本上记录的新业绩之一。如今,高速成长中的车辆制造、新能源、发电、投资金融物贸等产业板块的产业规模,甚至完成了逆袭。如森源的“移动警务室”,北到黑龙江漠河、南至三亚布满了国内城市,在国内警用系统采购该类产品供应量的七成;如迅速扩容中的“金融豫军”,森源即是幕后重要的资本推手。而该公司旗下金融租赁业务,已经在“电气出海”战略中扮演撬杠。

“着力绿色经济、重构产业标准”,这是楚金甫为森源式创新设计的方略。而在绿色经济发展主题上,森源的下一个目标是拿到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生产资质,这将为其打开全新的千亿级市场通道。

(本组稿件统筹万军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