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三农 > 正文

日土县:让老百信吃上饭

  12月16日讯 “我以前从来没想过,栽树还能挣到钱,现在我对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接受记者采访时,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群众益西伦珠说。
 
  今年,益西伦珠被聘为村苗圃基地管护人员,与另外8名群众共同管理基地里的2000亩班公柳,每人每年管护工资6000元,仅此一项收入,就比过去放牧收入多了不少。
 
  据驻甲岗村工作队(日土县政府派驻)队员焦云彪介绍,甲岗村苗圃基地是日土县2012年投资405万元启动的产业项目,旨在培育种植班公柳,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致富途径。
 
  “现在,村里已经为214名群众落实了生态岗位,益西伦珠等9人是从生态岗位没有覆盖到的群众里挑选出来的。”焦云彪说,“通过发展苗圃基地,切实增加收入,群众更加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益西伦珠是阿里群众通过生态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阿里地区农牧、林业、环保等部门纷纷出实招、找对策,按照吴英杰书记提出的“要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中增加收入,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农牧:草补带动 衣食丰裕
 
  目前,阿里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涉及7个县、37个乡镇、141个行政村,草场总面积为3.2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5亿亩,草场承包到户面积2.5亿亩,禁牧面积4400万亩。今年,阿里草补工作涉及牧户数18710户、85249人,超载户从2011年的2561户减少到2017年114户,牲畜从2010年的343.02万个绵羊单位减少到2017年的188.59万个绵羊单位,七县全部达到草畜平衡。
 
  2016年至2017年,阿里地区累计兑现草补资金7.41亿万元,其中2016年3.77亿元、包括监督员奖励资金1489万元,2017年3.64亿元。
 
  2016年,阿里地区聘用村级草原监督员2759名,补助奖励资金1489.86万元。2017年共安排5000名村级草原监督员,从具备劳动力、实现草畜平衡的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农村低保人口中选聘的3601名草原监督员,劳动报酬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总计1080万元;从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低保人口中选聘1399名村级草原监督员,劳动报酬为每人每年5400元,总计755.46万元。
 
  此外,在坚持“三个长期不变”原则下,阿里地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制度流转土地经营权。目前全地区土地草场流转面积61.7万亩,土地草场流转增收金额77.2万元。
 
  如今在阿里,草补工作已经成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举措。
 
  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71岁老人嘎玛次仁与妻子旺姆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居住在2012年建成的两层高的边境小康村新居里,夫妻俩每人均能享受到每年5000多元的草补奖励,衣食无忧,安享晚年。“我一定要争取多活几年,多享受享受党和国家给老百姓带来的好政策!”嘎玛次仁说。
 
  环保:结对帮扶 生态扶贫
 
  阿里地区环保局在驻村工作中,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驻村点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政策方针及中央、区党委、地委有关惠民政策和决策部署,帮助贫困户转变观念,坚定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为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切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地区环保局制订了《阿里地区环境保护局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今年藏历年期间,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慰问驻村点改则县麻米乡吴青村10户结对帮扶户,送去节日问候,并为每户送上慰问金1000元,共计1万元。慰问组还与10户贫困户进行了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帮扶需求,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中的燃眉之急,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阿里地区积极建立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制度,为全地区贫困群众提供141个环境信息员岗位,每人每年工资3000元,由他们负责监管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破坏、违法违规污染排放等不法行为,确保全地区环境安全。通过吃上“生态饭”,这批环境信息员有望实现稳步脱贫。
 
  阿里地区还严格按照《西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针对地区扶贫产业建设项目,积极做好沟通服务,加快审批效率,缩短审批时限。截至目前,共审批地区扶贫产业建设项目7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与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持续发力精准扶贫,同时,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工作,激发贫困人员的脱贫热情,调动贫困人员的脱贫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阿里地区环保局党组书记伟色洛珠表示。
 
  林业:护林管控 项目拉动
 
  阿里地区林业部门扎实开展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政策有关工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共涉及普兰、札达、日土、噶尔四县,公益林管护人员4200名。纳入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公益林面积为1287万亩,自2015年提高标准以后,每年共兑现管护资金6443.49万元。
 
  积极兑现自然保护区协议管护员267名及疫源疫病监测员14名补助经费每人每月600元,兑现37支专业管护队伍390名队员工资,站长2000元每月,副站长1900元每月,队员1800元每月。开展了14004名林业生态保护脱贫岗位人员劳动工资兑现核查等工作,落实新增3500名林业生态保护脱贫岗位人员,每人每年兑现补助3000元。
 
  开展高海拔生态搬迁工作,涉及革吉、日土、改则、措勤、噶尔五县共14133人,目前正在制订搬迁安置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地区防沙治沙和玛旁雍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项目总计投资2000万元,均由当地农牧民合作社组织实施,为当地牧民创收近2000万元。
 
  近年来,阿里地区坚持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种当地树就种当地树,宜种经济林就种经济林,大力推进全民造林,在噶尔县试种枸杞1100亩、紫花苜蓿3500亩,让农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中实现增收致富。投资8000万元完成狮泉河城镇绿化工程,种植苗木6万余株、成活率达90%以上,破除了阿里“种不了树、种不活树”的传统观念。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累计投资1.5亿元,工程造林23076亩,植树450万株,种草200亩,狮泉河镇风沙得到有效遏制。按照建设秀美家园的要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群众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草、在屋内养花养草,持续开展人工种草,做到见缝插绿。累计完成重点区域造林1.76万亩,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防护林建设46.93万亩,义务植树42.49万株,砾石压沙、封沙育草32.6万亩。
 
  日土县按照人均五棵树的要求,制订了“无树村、无树户”的国土绿化实施方案细则,计划在三年内以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县后乡村、先村后户的原则,逐步开展国土绿化工作。日土县日土镇群众扎西达瓦在政府引导下,家里今年种了5棵树,有望全部成活。“种树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得到奖励,现在我们老百姓种树的积极性都很高。”扎西达瓦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