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三农 > 正文

四川苍溪:念活一本“药材经”脱贫致富有“良方”

  12月26日讯 “白芨、黄精、皂角、猕药套种,皂角树上有石斛,撑起腰肢舒散枝条的是猕猴桃,猕猴桃下面,白芨跟黄精‘秋膘’渐显……”近日,在广元市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园区,金瑞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蒋先直向记者介绍,因三井现代农业园区土质适宜药材种植,加上目前中药材市场紧俏,自己选择回乡创业种植中药材。该公司实施“猕猴桃+中药材(白芨、黄精、皂角)”的立体栽种模式,种植规模已达1100余亩。
 
 
  念活一本药材经脱贫致富有良方
 
  中药材种植园建立后,周边农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或进园区务工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中药材种植,带动周边群众年均增收1万余元,贫困户增收0.6万元以上。园区药材种植已经辐射至歧坪镇三江、盐井、宝山、万贯、五星等几个村子。
 
  歧坪镇依托自身良好资源优势,引导农户依托园区联动种植中药材,确定林下套种中药材发展思路,采用“猕猴桃套种白芨”“梨套种黄精”“核桃套种丹参”等“药+N”的“上下”立体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增加土地效益。同时,由公司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形成种管销一条龙,实现“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地面中药材每年亩产值3万元的“双万元”目标。
 
  因残疾不能外出务工,杜映海被戴上了“穷帽子”。在家带孙子的杜映海,并不满足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他迫切想发展产业走出困境。有蒋先直“先行者”的带动,加上在产业发展特别是对于他这样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会给予有力支持。有了“定盘星”的杜映海种上3亩药材,他还立志将药材扩展至10亩,不仅把“穷帽子”摔得远远的,还要将“致富帽”戴得牢牢实实。因为高速通了,高铁也有了,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带俏了市场,药商直接坐火车来到了家门口,看到品质好的药材就直接下订单。收获季节,很多药农坐在家里选着订合同。
 
  “野生的药材数不清,川芎、杜仲、半夏、淮山、当归、天麻、薏仁、黄连……硬是多得起串串哟喂……”上世纪90年代,一首《苍溪是个万宝山》响彻梨乡大地。如歌词所写,苍溪天蓝地阔、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种植大县。“野生的药材数不清”,是对苍溪中药材资源的生动概括。
 
  苍溪中药材种植历史久、标准高、规模大、品种多,代表药材川明参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他如川芎、杜仲、半夏、天麻等等,由于适应苍溪水土,品种优良、疗效突出,是不可多得的道地药材。
 
  在新的历史时期,苍溪站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高度,坚持中药材科学规划,明确最佳适生区域、种植模式、种植规模,积极建立基地乡镇和村组,提出了“打造中药材百亿产业”目标。在保持中药材种植传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注重“倍增效应”“星月效应”“品牌效应”“降本效应”和“延链效应”等五大效应。
 
  龙山镇川明参产业突出基地村的规模效应,发挥示范村的引领效应,依靠产业大户的带动效应,助推全域发展,彰显整体效应。基地村、示范村、产业大户种植川明参面积达6500亩,通过引领带动全镇种植川明参近1万亩,产干药材5500余吨,产值达到1.3亿元,入会社员人均产值达12374元,按全镇农村人口计算人均产值3400余元;位于陵江镇红旗桥村贵合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瓜蒌种苗培育、基地建设、种苗推广、技术服务、产品回收、产品加工为主营项目,采用“大型制药集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现有社员480余户,其中贫困户290余户,种植遍布全县18个乡镇,53个村,150个组,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年产瓜蒌可达12000吨,种植户利润达2000余万元;“人均一亩葛根园,户均增收上万元”已不再是传说。八庙镇、禅林乡以葛根种植基地为示范,将辐射动200户农户在两年内发展以葛根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种植1000亩,实现产值3000万,助力群众脱贫奔小康……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有10多万亩、中药材生产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20个。
 
  据了解,苍溪将以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强县为抓手,加快生物医药等百亿产业建设,并延伸产业链,通过规划,将苍溪县中药材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集中药(材)农业、中药(材)工业、中药(材)商业于一体的完整中药(材)产业链。重点发展川明参、丹参、瓜蒌、天麻等本地道地中药材产品和白芨、黄精等本地珍稀中药材品种和罗汉果、银杏、葛根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药食两用产品。力争到2020年,力争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综合年产值达20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