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三农 > 正文

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的“成都模式”

  12月27日讯 近年,成都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保护发展相结合,立足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与天府古镇联盟品牌、川西林盘整治、乡村博物馆建设、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融合推进,经过几年努力,探索出一条“成都模式”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之路。
 
 
  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的成都模式
 
  加强保护管理。成都以中央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镇保护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为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增强意识。采用宣传册、图文展览、博物馆大篷车、节庆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文物及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积极培育、充分树立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保护意识。二是规划先行,有序发展。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从乡村总体规划到文化专项保护规划的完整体系。三是健全机制,有效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权责一致、监管到位的原则,建立责权明晰、效能统一的乡村历史文化事业管理体系,建立城乡联动的工作机制。四是争取资金,加大投入。五年以来,成都争取各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数亿元,重点扶持乡村文物保护单位及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宣传展示、园区建设、博物馆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等。五是建设队伍,创新方法。完善组织和人员保障,确定驻村专家和村级联络员,建立本地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建设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六是汇聚公众,夯实力量。通过民间组织和村委会的作用来发挥公众参与成都乡村历史文化工作,引导当地居民自觉守护家乡历史文化遗产。
 
  打造“天府古镇联盟”品牌。成都于2011年成立“天府古镇旅游联盟”,平乐、安仁等8个古镇首批加入了该联盟。“2015成都第二届天府古镇艺术节”上,“天府古镇联盟”聚合了全市27座历史文化名镇,各古镇将进一步挖掘各自的特色,开发新的业态,同时在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等方面则将形成统一的标准。
 
  川西林盘整治利用。原真性保护利用传统川西林盘与新建现代聚居林盘并重,规模化、集群化连线,成片彰显林盘田园文化风光。如新津县兴义镇岷江村将林盘整治为“农耕文化体验园”,将原白鹤林改造为“朴宝苑”,都成为传统文化休闲之处。温江市永盛镇尚合村的黄家碾林盘整治恢复“连二里市”,成为独具特色的“集市林盘”。
 
  建设乡村博物馆。规划建设成都非国有博物馆“一中心三聚落”的发展模式。在成都周边的乡村,一是以近现代历史文化为特色,建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二是以民俗、客家文化及现代艺术品为特色,建设洛带博物馆聚落;三是以宗教、自然类文化为特色,建设青城山博物馆村落。目前“一中心三聚落”已成为有特色的城乡互动、带动区域文化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和旅游目的地。
 
  建设“非遗特色小镇”。非遗特色小镇是以非遗项目为核心内容,以产业为基础平台,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参与共享的以乡镇为单位的特色小镇。2017年成都市文广新局首批公布了10个非遗特色小镇。将古镇、古街、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这是成都发展特色小镇和非遗传承中的又一创造性举措。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早在200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色文化旅游镇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旅游发展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关系。近年来成都重视乡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蒲江县甘溪镇“明月国际陶艺村”最具代表性。该村依托明月村7千亩雷竹、3千亩生态茶园,4口古窑等资源,以陶文化为主题,以明月国际陶艺手工艺文创园区为核心,打造集陶艺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运动、禅修养生、田园度假于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一体、共创共享发展的新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