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基开 上海老底子
争做环保老人
赵基开
当今,申城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空气质量较以前有明显改善,河道也逐步变得清澈,令人鼓舞。但任重道远,艰巨任务还在后面,需全民积极投入。耄耋之年的我,在思考如何能为上海天更蓝、水更清、生活垃圾更少,出点力,作些微薄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日常小事做起,发挥力所能及作用。
退休后,从繁忙工作岗位上解脱出来。我和老伴广交朋友,又十分好客,不时邀请他们来家叙会,聊天,畅谈友谊,顺便品茶,吃饭。我们事前作充分准备,冷盆,熟炒,点心,铺满饭桌,展示厨艺才能,乐此不疲。然而由于环保理念深化,家里一次性茶杯、台布、碗筷,是不进门的,造成日常碗筷成为紧俏品,需循环使用,"洗碗工“老伴忙得不亦乐乎。偶然外出就餐,自带筷子,不仅卫生,也很前卫。不久还发现商家厂采用套筷形式,减少一次性材料用量,可节省三分之二材料,也体现全民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我几十年来生活上有个好习惯,使用布手帕,有人讲老古董,不时尚,跟不上形势,实际上布手帕可洗刷,重复使用。也很卫生。减少废弃物,节省原材料,十分环保。老伴也深受我影响,所以家中不放盒装抽纸,外出不用纸手巾,小辈很不习惯,我要求他们慢慢适应。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使用布手帕行列。
近几年在市内严禁放烟花爆竹,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春节期间,更显突出。老百姓受益非浅,过去大年夜,初五迎财神,爆竹连天,烟雾腾腾,现在虽然少了一点爆竹声,却带来清澈空气。我居住在外环线以外,属非禁区,但仍自觉不买不放,还动员邻居。
几年前限制塑料袋使用,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当时大型超市放弃赠送举措一直沿用到今天,受到大家拥护。我们出行备带环保袋是不错选择,到商场、莱场、医院等地,去购物配药随身备带布袋,十分方便。放置物品也很实用。婉言谢绝商家派送塑料袋坚持多年,也很心安理得。
在植树季节,我早早打算在花园一旁再种上二棵桔树,一方面改善花园布局,另一方面使小区绿化环境更上一层楼,增加绿化占有率,在阳台上盆裁九里香花卉,净化空气效果好,而且好养,好看,好上手。
目前对生活垃圾分类,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普通居民,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将垃圾分类做得更加细化,从可回收物着手,节省资源,循环利用,我首先从给废旧衣物找出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中衣柜旧衣物日积月累,也越来越多,年长日久,旧衣服、过时鞋子、毛毯等成为可回收垃圾之列,出路成为幸福烦恼,小区落实实施环保项目,设立旧衣物回收箱。初夏下午,老伴又整埋一大堆冬季衣物,送至回收箱,减少生活垃圾源头。在走廊里放置两个大纸箱,一只放将要出售的旧报杂志及包装材料、零碎废纸。另一只专门收集玻璃制品、金属、塑料瓶罐,让它们对号入座。
利用空的铁制月饼盒,贴上标签,放置有害垃圾,有的放废电池,有的放废灯管,有的放注射胰岛素的一次性针头和过期药品。积累到一定数量集中处理。现在小区还派专人上门回收,十分方便。这样细分后每一日剩余干湿垃圾数量就不多了。我在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分类工作虽然是生活小事,要认真,养成习惯,持之依恒。近期我还积极投入垃圾分类“三十六计”活动,献计献策。
总之,一件件平凡小事积累,做到环境保护,福泽万家。
鸣谢:赵基开先生赐稿分享!
赵基开先生热文
✦✦✦✦✦生活垃圾回收的岁月记忆
✦怀念当年新闸路“铁三角点心店”
✦✦✦我们那个年代的DIY
✦✦✦✦当年参加“社教”工作队:一顿饭,六顿粥
✦✦✦✦✦✦✦✦✦✦✦✦✦✦✦✦✦✦✦✦✦✦✦✦✦✦✦✦✦✦✦✦✦✦✦上海老底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魔都絮语】争做环保老人(作者:赵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