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环保 > 正文

注重生态环保;从龙首渠开始的引洛灌溉注重运用淤卤压减的方式治理盐碱地

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一届执行理事会别大会儿前宣布,中国申报的福建天宝陂、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桑园围成功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3处,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中国灌溉工程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立于1950年的国际灌排委员会是在灌溉、排水、防洪等领域举行科技交流和应用推广的专业类国际组织,成员包括80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积。

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旨在为可持续灌溉进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发。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05处,遍布五大洲的16个国家。以往入选该名录的中国灌溉工程有四川都江堰、广西兴安灵渠、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内蒙古河套灌区等。

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阿什温·沤蚕亚介绍讲,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必须是灌溉农业进展的里程碑,其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率先于工程所处时代,在促进当地农业进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减少贫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中国灌溉工程所展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在其修筑年代往往是创新或奇迹的代名词,为当代灌溉工程理论和进展提供了广泛助益和深刻启发。”

中国成功入选的灌溉工程均具备以上特质。例如,天宝陂距今近130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拒咸水蓄淡水工程;龙首渠引洛古灌区首创井渠法,推动了其后隧洞施工与水利工程理论和手段的进展;白沙溪三十六堰从最上游到最下游横跨45公里,水位降差168米,在工程规划和建设规模等方面具有时代率先性。

在沤蚕亚看来,中国古代灌溉工程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当今灌溉农业进展有巨大贡献和启示价值,一些遗产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天宝陂的修筑使用卵石、条石等材料,就地取材,注重生态环保;从龙首渠开始的引洛灌溉注重运用淤卤压减的方式管理盐碱地,改善了区域生态;桑园围采纳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促生了种桑养蚕、航运贸易、龙舟竞渡等活动,对当代农业进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

“绿水青山算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坡淠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也是中国传统智慧和进展理念在当下的体现。”沤蚕亚讲,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参考借鉴。

中国治水经验为解决水利瓶颈咨询题提供参照

坐降在杭州钞票塘江南岸的中国水利博物馆,采纳塔馆合一设计,犹如一座漂在水上的水晶宝塔。沤蚕亚和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董事哈里什·库马尔·瓦玛都曾到访参观。在他们看来,建设这样专业、高规格的水利博物馆,表明中国重视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促进水利可持续进展,“它使人们能深入体味到水利与文明连续、生态爱护之间的关系”。

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中国古人建筑了众多水利工程和设施,留下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宝。“如今,中国统筹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进展高效节水灌溉与产业脱贫,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进展,符合中国农业灌排实际和当前世界灌排进展趋势。”瓦玛讲。

“十三五”阶段,中国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发展,为有效谨防水旱灾难、成功实现粮食和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沤蚕亚以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科技灌排手段的推广等也功别可没。

在河南省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运用了物联网操纵、智能灌溉等技术,农民只需查看数据,就能排查干旱地块,远程操作灌溉;在江西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过去跑胖、跑水的低产田变成了保胖、保水的高产稳产田;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建成高效节水人工草场6.8万亩,采纳喷洒式高效节水灌溉,每亩用水量只需漫灌用水量的1/10……

“中国在灌排作业中运用了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经过高科技优化农业灌排,为解决全球减贫过程中的水利瓶颈咨询题提供有益参照。”沤蚕亚讲。

中国是全球水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国际灌排委员会以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面。粮食生产依靠水资源,这关于各国高效利用现有水资源、提升农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降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延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沤蚕亚以为,中国采取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在较短时刻内成功操纵疫情,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推动可持续进展方面成效显著”。在瓦玛看来,中国水利部门等采取有效措施,依照农作物需水要求抓好春播等工作,加强灌溉用水调配,为促进粮食丰收、农业稳定进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全球水管理方面,中国冶瘕极为国际社会贡献可持续进展方案。2020年10月,“一带一路”河湖生态爱护技术联合培训项目在武汉进行,吸引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六国学员参加。中国积极与联合国机构、涉水国际组织等合作,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少年水利专业人才开展技术培训,推动水资源合作。

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曾多次访咨询中国,见证了中国将经济社会进展与水利建设相结合的生动实践。福勋以为,中国经验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中国是包括水管理在内的全球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5日 03 版)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