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环保 > 正文

茫茫祁连织锦绣 ——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管护机制建设

“我们管护员平凡得就像山里的石头或小草,在祁连山很多很难进入的角角落落里,却布满了我们的足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守卫着美丽的祁连山。”走进青海大拉洞管护站,便能在墙上看到这段“心语”。

“祁连”系匈奴语,祁连山即“天山”之意,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9月,国家批准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十大国家公园之一。

就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东向西散落着40个标准化建设的管护站,像绵延在高山沟谷间的一个个生态安全堡垒。在他们的呵护下,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园区生长季平均草地产草量增加8.0%,共同成就了这万物天堂、山河盛宴——人间仙境祁连山。

队伍年轻化——

一支生态保护的生力军

“祁连不断雪峰绵,西行一路少炊烟。”行进在高大的祁连山系之间,手机是经常没有信号的,生态管护员大多数巡护的时间与外界隔绝,常年与自然为伍、与寂寞为伴。

据统计,2021年1265名管护员共计巡护4.4万次、巡护里程达134.7万公里,平均每人每月要在大山中巡护一两百公里。坐皮卡、骑摩托、骑马、徒步……越往大山深处,可选择的方式就越少。

但就是这样一份并不轻松的工作,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祁连山最东端的寺沟管护站,84名管护员中“90后”就占了12人,甚至还有一名“00后”。26岁的蔺建英是寺沟管护站是站里唯一的大学生,在昆明学习了三年森林资源保护专业,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不去巡护的时候,他就喜欢在站里看各种关于植物、鸟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的书。

\

来到管护站两年了,相比巡山的辛苦和遇到的危险,他更多的是兴奋,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活”了起来,“这里经常有北京林业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老师过来做研究,我还能跟着他们学习,见到老师很激动!”蔺建英说。

“有时候飞过去一只鸟,是雌是雄我们都能讨论半天。”23岁的牛抓西文学刚来寺沟管护站一年,谈起刚开始的巡山时单调的生活打趣道。但适应以后,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牧民儿子,他也越来越能从巡山的工作中找到价值,“做保护家乡的事情蛮有意义的,老一辈的干不动了,总得有个人干这件事。”

在青阳沟管护站,则有一支32名女性组成的女子管护队,很多年轻的女孩加入了进来。“女同志做这个工作是更不容易的,不仅要学会骑摩托车、骑马,体力也要跟得上。”青阳沟管护站站长杨毛措说,“一周要进一次核心区,步行两个多小时,每次能安全出来,心里都会松一口气。”

\

29岁的叶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2020年加入管护队以前,她既要放牧又要照顾孩子,忙得焦头烂额。后来她将自家的草场承包出去,加入了女子管护队,每月不仅能多1700元收入,还可以腾出时间照顾1岁多的小女儿索吉。

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寺沟管护站站长张君山很是高兴,“巡山的话,年轻人肯定体力更好,身体矫健,新装备学习起来也快,但年纪大一点的管护员对山情、民情、社情比较熟悉,也更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相信在老一辈管护员的‘传帮带’下,年轻人能把这篇山守护的更好!”

管护专业化——

“我的管护站我的家”

“以前只是护林员,只管林不管草。现在生态管护员的任务多了,要排查森林草原火灾隐患、防止滥砍伐树木,还要查看病虫害和野生动物活动痕迹等,但现在条件好,管理轻松多了。”工作14年后,对比今昔,杨毛措很是知足。

晚风习习,修葺一新的青阳沟管护站就伫立在大山草绿色的怀抱里。在管护站,办公室、会议室、宿舍、厨房一应俱全,供电、供水、通讯都早已不成问题,楼旁还有个带拱棚的小菜园,标准化建设后的管护站俨然就是管护员安居生活的新家园。

除了管护站的硬件提升,管护站的装备配备也早已今非昔比。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管理要求,截至目前,已构建了每个管护站标配1台巡护车辆、7辆巡护摩托、2台卫星电话、1台无人机,专职管护员人手1台巡护终端的标准化装备体系。

虽然现在巡护的任务内容繁杂,但巡护记录却变得简洁明了。打开终端上的“掌上园区”App,在巡护表单模板里分门别类,有害生物、异常情况、火灾、动物痕迹、野牦牛……生态管护员只需拍照上传,后台会记录巡护轨迹并离线保存。

“以前巡护只能用手机拍照,后来管护站配备了相机,我就能拍下更多的野生动物和风景,把祁连山的美传递到大家眼前。”23岁的张生有巡护时相机几乎不离身,不少摄影作品已经让人竖起大拇指。

\

管护专业化可不仅是管护站和管护装备的标准化,更重要的是管护内容的制度化。在管护站里,《管护人员考核制度》《管护站手持巡护终端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早已上墙,而在甘青两省交界处则有一份特殊的制度,它和一封“沉甸甸”的感谢信有关。

去年的2月10日,除夕前一天,正在扁都口管护站值班的马永成从远处看见腾空的烟雾,眼看已经烧起来了,他心一惊,那可是甘肃的地界!马永成赶紧通知站里和甘肃区域的管护站,并第一时间参与了火灾扑救,最终避免生态资源发生巨大损失,甘肃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特地送来感谢信。

祁连山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离不开两地的共同努力。为了实现甘青两省协同保护的规范化管理,今年6月,在甘青两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签订《协同保护管理协议》的基础上,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共牧区协同保护管理协议》,两省融为“一家人”,拧成“一股绳”,护好“一片林”。

监测智慧化——

“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

“人到不了的地方,无人机很快就转完了!”刚操作完无人机的大拉洞管护站站长宋建华忍不住高兴地说。大拉洞的巡护范围山大沟深,主要是依靠徒步、骑马、骑摩托车的方式,一天下来往返30多公里是常事,使用无人机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管护员的安全也更能得到保障。

今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组建首支无人机管护队伍,自此开启了空中巡护监测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生态巡护的广度深度,消除了野外巡护监测死角,实现了生态巡护全覆盖。

\

以前巡护主要是靠人力,但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传统的监测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国家公园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需要,要用科技的手段建立全天候快速响应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

站在全面建成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平台前,云雾、草甸、峡谷、密林、鲜花,多姿多态的祁连美景尽收眼底。

通过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数据平台对现有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对接前端监测体系,融合管护员日常巡护的动态数据,数据标准化建设,实现对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因子、火险火情以及人为活动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达到8000平方公里。

坐落在海拔3000多米的油葫芦管护站也有一块大屏幕,羊群沃野的下热水沟、山峰陡峭的苏里卡口、云腾雾绕的儿沟梁,都在屏幕中清晰可见。

2017年调到油葫芦管护站,站长德康可以说与国家公园共成长。他见证着园区内河流愈发清澈、林草更加茂盛,巡护途中见到的野牦牛、盘羊、白唇鹿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唯独那块屏幕保持“安静”。“一直没有从里面发现盗采盗猎等违法的情况”,德康说完顿了顿,像舒了口气,笑着补充道,“不过这也是我最开心的。”

编辑:Arra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