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市检察院一分院干警使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以及三维实景航测,精确确定渣场的面积、体量以及周边环境。
重庆市大足区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大足石刻,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00多年后的今天,同样在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一场公益诉讼牵动当地农民、企业、政府全员关注。锶渣、废水、废气污染整整困扰了大足区雍溪镇16年。然而,一场公益诉讼却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不仅根治了环保顽疾,还为企业找到了绿色发展的新生之路。
面对顽疾
启动公益诉讼硬怼“硬骨头”
无论在公众印象中还是在司法实践中,一旦涉及诉讼,终究会分出胜负。
但发生在大足区的一场公益诉讼,牵涉当地农民、企业、政府等众多的涉事主体,最终却出现了没有“输家”的多赢结果。
这场颇具示范意义的公益诉讼,也给重庆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带来了重要启示。
这一切,还得从2018年3月说起。当时,市检察院一分院接到来自大足区雍溪镇的线索,称位于该镇的重庆大足红蝶锶业有限公司渣场有污染环境情况。
“当接到这一线索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根治这一环保顽疾!”6月28日,市检察院一分院检察官徐维彬坦言,接到线索之初,检察官们就知道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随后的初查证实了徐维彬的判断。原来,红蝶公司雍溪渣场2002年建成投用,用于堆放锶渣,目前总占地面积18.87亩,经过十几年堆放,现已堆放锶渣15万立方米。早在2009年,该渣场废渣就被雨水冲出,污染了13亩土地。
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该公司不仅存在废渣污染问题,其生产中还存在废气、废水污染问题,周边居民早已怨声载道。
“早些年,只要他们公司一开工,连地里的包谷叶子上都是一层黑粉,臭鸡蛋味重得很。”大足区雍溪镇玉峡村村民黄云碧回忆当年,下意识皱眉捂嘴。
“如此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必须立案审查!”市检察院一分院副检察长周军决定主办该案。
2018年4月2日,市检察院一分院、大足区检察院两级检察院公益诉讼干警,再次赴红蝶雍溪渣场实地勘察,启用无人机勘测渣场面积、体量及周围环境,并进入该公司厂区调查废水、废气排放处理情况。
同时,检察一分院办案组制定调查方案,密集走访大足区国土、环保、林业、安监等部门和雍溪镇人民政府,了解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其履职行为等。
市检察院一分院紧锣密鼓的调查、取证动作,令当地气氛骤然紧张。
督办案件
全市首个向区级政府送达的诉前检察建议
“一方面紧张,一方面也无奈,面临当初的情况,我们各个职能部门确实很矛盾。”大足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工程师贺少轩直言。
贺少轩的话并非推诿之词。以该区生态环境局为例,从2012年开始,该局针对红蝶的各种问题,前后进行过9次处罚,甚至数次要求该厂区停产整顿。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每年都在大力度投入进行环保整改,此前光是治理废气一项就累计投入了3020万元。”红蝶锶业公司副总谢云富的说法,也得到了当地镇政府和该区生态环境局的印证。
不过,正如谢云富所说,这种单项断续式治理的过程,仿佛“按下葫芦浮起瓢”那般,总是会在新的领域出现新的问题。
无论各方如何忐忑不安,该落下的雷雨终究还是应声落下。
2018年9月20日,市检察院一分院副检察长周军一行赴大足区,向大足区人民政府送达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该区依法处理红蝶公司雍溪渣场违法问题,并要求该区全面履行法定监管职责,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该诉前检察建议也成为了重庆市首个向区一级政府送达的检察建议。同时,该公益诉讼案也被重庆市检察院列为督办案件。
“那一天,真是感觉压力山大。”大足区副区长杨烈坦陈,接到诉前检察建议的当天,该区就召集相关各方进行专题紧急会议。
当天会议三个关键词,成为了后续处理该事件的核心关键词,即“照单全收、一改到底、举一反三”。
同坐会议室的红蝶锶业公司副总谢云富,如坐针毡的同时,也怀着巨大的危机感,他甚至一度担心公司会不会因此一蹶不振,甚至破产,数百号工人下岗衣食无着落。
问题转换
将司法问题、环保问题转化为经济问题时,16年环保难题迎刃而解
这场公益诉讼的相关涉事主体尤其是企业处于焦虑之中,主办该案的周军却似乎胸有成竹,只不过他的胸有成竹明显别有深意。
该案立案之初,曾有人提出“不要因为公益诉讼把企业逼到了绝路”。
对此,周军却信心十足地说:“这不是绝路而是新生之路。我们将督促和帮助企业认真对待自身存在的环保问题,找到绿色发展的新生之路。”
原来,在立案的同时,市检察院一分院办案团队就已准备好了“后手”,即邀请相关专家认真剖析了企业生产与污染整治的关系,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并取得了发展、治污双赢的共识。
随后事件的走向,一步步印证了周军的判断。
事实上,检察机关的诉前检察建议并没有“一送了之”,而是深度介入到了企业整改之中。
根据市检察院一分院邀请的各方专家与大足区生态环境局、红蝶锶业公司共同制定的渣场整改方案,企业共投入365万元资金,采取夯实、锶渣堆体卸载、铺设防渗层、铺设种植土、安装渣场标牌、调节池整治等工程,将昔日露天堆放的渣场封闭,并种草复绿。
“花了巨大代价整改了渣场,但后续再产生的废渣怎么办?”这是红蝶锶业公司完成初步整改后,自己内部提出的一大疑问。
“当时公司下了狠心,一定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谢云富回忆,公司请来专业团队对废渣进行分析,发现公司生产的废渣主要含有三大类固废,即锶渣、脱硫石膏和生活垃圾。
随后,一项根治废渣的改造工程启动:锶渣,收集用于制作水泥原料,部分作免烧砖原料;脱硫石膏,收集作为水泥缓凝剂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处置。
近年来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水泥等建材制造业面临矿山关闭,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困境,红蝶锶业公司处理后的废渣销路由此出人意料的好。这是谢云富事前并未料到的。
在如今的红蝶锶业公司,记者甚至看不到永久渣场,生产的废渣随产随运,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材料。
“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曾经困扰我们那么多年的废渣,现在居然成了宝贝。”谢云富感慨,这样的结果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科技的进步;二是公益诉讼带来的推动,使得企业下了最大决心,彻底解决环保问题。
“当废渣成为下游产业原材料,并且可以获得利润的时候,你想要企业倒废渣他都绝不会干。”周军笑言,遵从经济规律、站在企业立场、借助科学手段,将司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