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显担当。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生态环保铁军义不容辞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中。他们坚定地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坚守诠释着初心和使命,尽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风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战“疫”中的环保人。
“春梅同志,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咱们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把医废焚烧炉修好,做好战“疫”准备。”
“保证完成任务!”
大年初三,正在江苏陪父母过年的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负责人王春梅接到了局长李柒兵打来的电话。
放下电话,王春梅皱了皱眉头。不是因为不能休假而发愁,而是在考虑现在这个时候找谁去修那个已经停炉一年医废焚烧炉。
但疫情就是命令,困难再多也要想办法克服。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王春梅知道江苏省内就有多家医废焚烧炉生产厂家,她立即逐家联络沟通,邀请厂家维修人员去沁水进行维修,打出去几个电话都被拒绝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还是联系到了两个愿意上门维修的厂家。
事关重大,厂家有没有资质?维修技术是否过硬?王春梅决定亲自去厂家跑一趟,眼见为实。她立即自驾出发,到两个厂家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对比,最终选择了一家在抗击“非典”时就作过贡献的厂家。王春梅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经过一夜准备,第二天一早,王春梅和厂家维修人员直接带着维修设备和替换零部件出发了。江苏到山西遥距千里,高速上要开10个小时,但疫情防控时间紧迫,王春梅在返沁途中就开始制定工作计划,调度医废中心工作人员,提前对焚烧炉线路设备进行整理。同时,安排工作人员打扫房间,准备被褥、食品等,为维修人员到达后,立即投入施工打好基础。
当天傍晚,一行人到达了沁水医废处置中心,顾不上旅途劳顿,王春梅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察,制定维修方案,第一步,为确保疫情期间能够稳定运行,首先进行简易维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维修的就不换,使焚烧炉先运行起来;第二步,待疫情稳定后,再考虑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各项指标达标排放。
定了就干,为了让焚烧炉第一时间投入运行,维修过程中,医废中心工作人员全程参与。维修现场条件艰苦,没有空调暖气,夜里温度常在0℃以下,几个昼夜,大家冷了喝点热水,饿了冲一盒方便面,就又投入战斗。缺少维修工具时,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每个接到任务的人只说,“好的,我明白了,我来想办法”,这个去县城拉氧焊,那个去晋城找水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时5个昼夜,终于点炉成功,并投入试运行。
彼时,晋城已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医废中心全体职工马不停蹄投入到处置工作中。据了解,沁水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服务于全县33家医疗机构,三个医学观察点,每天收集200~300公斤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县城一天一收集,乡镇两天一收集,按照国家规定,24小时以内医疗废物处置完毕,真正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
王春梅说:医废中心工作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奔波于医院、隔离点之间,同医疗废物“亲密接触”,工作既危险又辛苦。但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将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保证所有的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下面,带您到沁水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现场看看工作人员是如何收集、处置医疗废物的。
沁水县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都会在这里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工作人员在对医疗废物转运箱和地面进行喷洒消毒后,再把装有医疗废物的周转桶卸下,即刻通过提升机送到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置。
医疗废物是由运输人员运输到车间,先经过喷洒消毒液杀菌消毒后,再装到焚烧炉里。作业过程中经过一燃室温度达到600度以上,再到二燃室里面,高温烧到1000度以上,才能充分把病毒和废气燃烧干净,整个处理流程大约需要8个小时左右。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临危受命的沁水医废人,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牢记初心,不辱使命,以实际行动切实做好了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工作,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