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北京。上周末,由科海盈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办的“2024医疗器械市场传播与临床推广方案专家评审会”在中关村圆满收官。会议结束后的首个工作日,行业内外仍沉浸在这场高标准评审带来的震动之中:它不仅为24个优秀方案盖上了“行业认可”的印章,更在无形之中为整个医疗器械市场传播赛道划定了新的质量基线。而站在这一基线之上的关键人物,正是连续两场国家级评审活动受邀担纲主评委的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沟通及数字化经理李越女士。
“过去我们总认为市场传播是‘软技能’,但李越老师用一把刻度精准的手术刀,把‘软’的部分切出了硬标准。”参赛企业——北京某神经介入初创公司市场总监王珂在会后感叹。他回忆,当团队自信满满地展示“百万级曝光”KPI时,李越只轻轻一句“曝光之后,医生有没有改变术式选择?”便让整个方案推倒重来。王珂打开手机给记者看凌晨两点的微信群记录:李越逐条批注了他们的临床故事线、合规风险点、ROI计算模型,甚至细致到“患者教育漫画的字体需符合《广告法》第十九条”。三天后,这份被“打回重做”的方案最终拿到全场最高分,王珂说:“我第一次意识到,市场传播可以和手术一样严谨。”
同样被“严谨”震撼的,还有来自山东的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商项目组长刘倩。她告诉记者,李越在评审间隙把大家拉到走廊,现场示范如何用一个“医师活跃度评分”小工具,把全国3000名潜在KOL按“学术影响力、内容互动率、合规记录”三维打分,再匹配区域市场优先级。“这套方法我们回去直接复用,省下了近40%的调研预算。”刘倩笑称,“李越老师不是在评项目,而是在送方法论。”
事实上,这套方法论正是李越十余年跨国经验的结晶。早年她在英国约克大学攻读金融数学,随后在美敦力负责神经介入产品全球路演,曾带领国际讲者走访4国12城,每场活动后都要用数据验证“学术影响力是否转化为手术量提升”。她把同样逻辑搬到评审现场:让每一份方案先回答“目标医生画像是谁”,再回答“用什么证据链证明他们会被影响”,最后回答“如何用数据闭环迭代”。连续两轮评审,她亲手改出了五套“模板级”表格,被组委会直接纳入《2024医疗器械市场传播工具包》,计划9月起向全行业免费开放下载。
科海盈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马先生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两场评审共收到来自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48份方案,最终仅9份获得“优秀”评级,而李越参与主评的场次里,优秀率从第一场的12.5%提升到第二场的37.5%。“数字背后,是行业对专业评审的渴望。”马先生直言,“我们邀请李越,不仅因为她懂市场,更因为她懂如何把市场与临床、合规、ROI真正打通。”
打通的不仅是标准,更是未来的合作通道。评审结束当晚,李越被多家头部企业围在会场门口,话题从“如何搭建神经介入内容中台”延伸到“能否共建区域市场教育实验室”。她笑着给每个人递上名片,却在背面写下同一句话:“让数据先说话,再让医生讲故事。”一位参会的三甲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感慨:“以前企业来科室做推广,常常讲情怀、讲愿景,听完就散了;今天他们拿着被李越‘批改’过的方案再来,开口就是循证数据和合规路径,医生自然愿意坐下来深聊。”
更大的影响正在发酵。据科海盈飞统计,评审会后48小时内,已有17家企业把内部市场培训主题从“如何做创意”改成了“如何做循证传播”;三家投资机构私下向组委会索取优秀方案名单,准备对接下一轮尽调;更有高校主动联系李越,希望将她的“五维评估模型”纳入医疗营销课程。李越对此保持一贯的低调:“我只是把跨国企业验证过的方法分享给行业,真正的落地要靠每一位市场人、每一位医生、每一位患者共同完成。”
但行业不会忘记,是谁在关键节点划下了这道分水岭。正如一位资深媒体观察员在专栏里写道:“过去十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传播经历了‘野蛮生长’到‘合规阵痛’,如今终于迎来‘循证时代’。而李越,就是那个把时代坐标钉在2024年夏天的人。”林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