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企业 > 正文

南开大学这堂选修课缘何刷

“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因为保持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才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的。”在南开大学“名师引领”通识选修课《医药前沿与挑战》的课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讲述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日前,钟南山院士主讲的这堂课,直播间超20万人在线,获60万点赞,刷屏高校。

《医药前沿与挑战》通识选修课程由南开大学医学院开设,校长曹雪涛任课程负责人,钟南山、陈凯先、李兰娟等12位院士主讲。课程着眼全球生物医药前沿趋势,为学生们讲授医药领域的创新观点和前沿技术、生物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临床医学未来趋势。这个课程是系列“名师引领”通识选修课程中的一项。

聚焦医药领域前沿

生物医学与现代科技、创新药物领域面临的挑战、心血管器械的创新与研发……这些聚焦前沿的医学课题,对于初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还稍显遥远。但是,“名师引领”的课堂,给了他们领略医学前沿的宝贵机会,也增强了他们日后探索生命奥秘、勇攀医学高峰的底气。

课堂上,院士们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们逐渐明白:我国的药物研究和产业发展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正由小到大迅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生物医学研究陆续取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中国医药从筚路蓝缕到欣欣向荣一路走来背后的故事,让他们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提振了他们的信心。

南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任一帆说:“我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一直很迷茫,不知道以后要不要做临床,但通过这门课,我看到了我国医药事业打破了很多国际垄断,解决了很多‘卡脖子’难题,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引领,这种进步和蓬勃发展的态势,坚定了我日后继续从医的信心。”

“听完院士们的课,我觉得基础研究未来在很多方面大有可为,我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潜心学习、精研业务,矢志报国。”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那润泽说。

传递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

“院士课堂”是前沿课堂,更是有趣的课堂,经常穿插其中的,是院士们个人的成长经历。钟南山院士说,他做过一年锅炉工、一年农民,36岁的时候才真正走上医学岗位;蒋华良院士说,药物研发的痛苦指数远远大于幸福指数;葛均波院士说,虽然现在他是一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医生,但实际上他大学是儿科毕业的……课堂上的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院士们的科研之路,也增强了他们追求真理、潜心科研的骨气。

凭借着唯真唯实和执着坚定的意志,钟南山坚毅笃定地提出“非典”可防可治、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他还首次在国际上证实药物干预早期慢阻肺患者能带来临床获益,为国际上慢阻肺的早诊早治提出新的策略;凭借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即便面对药物研发99%的失败率,蒋华良还是坚持要做中国缺少的原创新药,研制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凭借着迎难而上的意志,葛均波一次次挑战心血管疾病的“禁区”,首创“逆向导丝技术”,由此开启了冠脉CTO的逆向开通治疗时代……院士们的这些经历激发了学生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坚定了顽强拼搏的意志。

南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袁震说:“原来院士的科研之路也会面临这么多的挫折,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攻坚克难,这种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鼓舞。”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