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企业 > 正文

马云说结婚是为了生孩子,但经济学家说,你说的不对!

【全文共计1642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前两天,马云在杭州西溪园区总部举行的公司员工集体婚礼上的一番言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

马云说,婚姻不是为了进一步积累财富,不是为了买房子,不是为了买车子,而是一起生孩子。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是别人的,都可能是假的,只有孩子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多生孩子吧!

一时间,网友争议很大,有的支持,有的反对。

支持的言论主要是,“婚姻就是组建家庭,绑定两个人,生孩子这部分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生孩子,那完全可以不用结婚,一直恋爱就好了”;

反对的意见更多,有网友嘲讽,“都9102年了,怎么还有结婚是为了生孩子的言论呢?”

“才不是嘞,婚姻应该是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生孩子”。

各方说的都有道理,我们不去评判婚姻、家庭和爱,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马云说出这句话,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

阿里巴巴是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之一,马云站在巨头的肩膀上,他代表的是资本家,对资本来说,孩子的确是稀缺的,没有孩子没有消费,没有消费没有业务,自然没有未来。他理所当然要那么说。

1

生孩子的经济学原理

不考虑感情的情况下,对于生孩子的原理,经济学家们刻画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OLG(over lapping generation)model,翻译成中文是世代交叠模型。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解释这个模型。

在开天辟地之初,世界上有了第一个人,暂且把他叫做小明。假如小明只能活两天。

第一天的时候,上天掉下来一个初始资本,上帝对小明说,小明呀,从今天开始你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

于是小明慌了,开始努力工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没什么压力,就过上了拿到工资就去浪的生活。

结果到了第二天,小明悲催地发现自己老了,老了就意味着,他不能再靠劳动发家致富了。而前一天赚到的钱,已经花完了,他又没有后代,无奈仰天长啸之后按下了时光机回到第一天。

回去之后,小明觉得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了,他先把挣到的钱存了起来,然后又向上帝祈祷,给他一个白富美,要繁殖。

上帝觉得太麻烦,于是省略了一步,直接扔给小明一个孩子。小明便有了儿子,小小明。

第二天,小明又老了,但是他有儿子,还有存款,于是他把第一天的钱变成投资,通过与儿子的交易,完美地度过了这一生。

如此循环往复,小明的子子孙孙都通过将第一天的收入进行分配和投资,与下一代分工,最终达到个人最优。

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其实是理性的,对于生养下一代没有任何直接的需求,只是随着劳动能力的消失,为了生存才不得不与下一代进行交易。这才是人类生养孩子的本质,这与是否结婚无关。

\

图片来自图虫网

2

现代社会,生孩子是个人与集体的博弈

在实际生活中,当然不会像世代交叠模型这样来讨论生孩子的问题。

毕竟我们都生在了美好的时代,除了生存之外,还要考虑自我满足和实现等精神需求,生孩子不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我们终于拥有了选择权。

从个体的角度看,目前对于体力劳动的要求降低,对于脑力要求的增加,孩子数量不再是决定一个普通家庭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

反而因为知识经济对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那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教育培训,而这个早期成本非常高,学区房、辅导班、兴趣培养······这让很多家庭的压力增大。

所以,即便公众有生育的意愿,也未必真的愿意付出如此巨大的机会成本,这就是现代人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对于集体而言,人口是一种生产要素,通过资源配置,把劳动力分配到各行各业中去,生产社会所需产品和服务,能够实现巨大的增长,而且养育后代的成本会形成相关领域万亿级的市场需求,不仅能创造财富,还能创造需求。

因此站在国家的角度,人口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人口赡养的成本,人口本身成为催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

只不过,在当前的分配条件下,承担生育人口职责的家庭却没有平等地收获相应的报酬,于是导致了割裂,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催生了个体与集体的矛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巨大博弈。

虽然生不生孩子是你个人的选择,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要感谢那些生孩子的人,是他们在分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自己承担了这部分成本,为集体创造了财富。

\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