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动态 > 正文

余杭区美丽公路:车行于路 人醉于景

  驱车出门,无论经过城市、乡村,还是山区,一路都有美景相随,车似画中行,沿途皆风景,这是令人向往的。过去这一年,随着“美丽公路”建设,这样的体验,正逐渐成为余杭人出行的常态。
 
  “我就喜欢这里的绿水青山,风景美,人也美,一来就不想走,在这里呆着很惬意。”来自上海的陈宁每年都要到径山住上几个星期,以往,让她念念不忘的是这里的蓝天、青山、碧水和农家菜,而这次来,车子一驶离杭长高速的一刹那,她就被“惊艳”到了:驶出收费站,满眼绿意袭来,她已然入到一幅风景画中了。
 
  公路变脸  “颜值爆表”成风景
 
  杭长高速公路径山互通两侧,满坡茶树,更有香樟、银杏、樱花相伴,阳光透过枝叶撒在一旁的灌木丛中,留下斑驳的光影。路融于景,景绕路旁,冬日暖阳映衬下,令人恍若置身于一个风光秀丽的景区之中。
 
  不仅仅是杭长径山互通,过去这一年里,我区对杭长瓶窑入城口及瓶仓大道节点、杭长黄湖入城口等9个重要节点和02省道、04省道、15省道等6条示范路开展了一系列绿化补植、绿化提升整治、田园彩化、立面整治、沿线辅道修复等提升工程,
 
  余杭公路“颜值”升级“惊艳”了游客,开心还有沿途的居民。在已经完工的精品示范路——超山环线两旁,整片的梧桐林,令人眼前一亮。
 
  市民詹先生说:“以前路面坑坑洼洼,垃圾成堆。经过改造之后,我们傍晚都可以到这里散步,很不错。”
 
  在改造过程中,环线结合超山特点,进行路面拓宽、翻新的同时,在一些路段修建了长廊、游步道,增设驿站,为当地群众和过往车辆提供休闲小憩的场所。而大家看不到的地方,路面植被下方铺设了滤水层,建起雨水收集系统,路面表层绿化景观带和彩色沥青路面无缝对接,成为整个环线的点睛之笔。
 
  道路变靓  更要丰内涵
 
  没有宽阔的4、6、8车道,却有千棵水杉左右依偎;没有四季更换的鲜花同行,却有风靡一季的枇杷香气相伴;没有高楼大厦掠过视线,却有沿途淳朴村落唤起乡愁……缓缓行驶在塘乾公路,穿梭在乡间田野,仿佛一切烦恼都抛在九霄云外。不独是塘乾公路,长径线、漕雅线、外翁线、荆余线……令人心生怜爱的路,在余杭越来越多。
 
  在余杭,公路不只是孤立的存在,它的美与山水相依,与文化相融,与城乡相和。“美丽公路”建设着眼“外美其貌、内提品质、精雕细琢”,围绕历史、人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旅游资源,进一步延伸到美丽乡村示范点、田园式生态公园、特色小镇等主要节点,彰显区域个性,把每条路的标示性、独特性体现出来,绞尽脑汁将路与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融为一体,通过各种奇思妙想,实现“美丽公路”的再升级。
 
  比如以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来改造超山环线老旧民房的外立面,以梧桐树打造林荫大道,依季节栽种不同颜色作物营造田园彩化,在制造美丽的同时实现景观产业化;比如启动了“交通西进”建设三年行动,针对余杭西部五镇公路路网的特色进行整体规划和提升,瓶窑、良渚凸显千年文化韵味……
 
  以前,人们总爱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联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民生发展。而今,在余杭,随着“美丽公路”建设深入推进,公路早已超越了其原始功用。
 
  在大径山生态区,各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现代民宿、杭派民居等通过与长径线、长西线和新长西线3条组成的H形游线衔接贯通,实现主线与支线,主题公园与美丽乡村、特色农业、农村新型产业、农村文化等相互呼应、相辅相成。
 
  16条自然风景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历史人文线纷纷出炉。公路,已经不仅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普通道路,更是将百姓的安康幸福、生态旅游、乡村致富、经济转型结合起来的“珍珠链”,“美丽公路+文化”“美丽公路+经济”“美丽公路+特色小镇”,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美丽公路彼此贯通,引领着美丽余杭的靓丽蝶变。
 
  蝶变背后,有汗水,更有创新
 
  为了让全体余杭人民不仅能享受到公路出行的高效便捷,更能享受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环境,今年以来,余杭按照“拆、刷、清、治、理、补、提、还、整、抓”的十字方针,前期排查摸清了全区国、省、县道的路域环境“脏乱差”底数,累计查找各类问题3024处。
 
  面对这些已经查找过出来的问题,按照“五无”环境整治标准和小城镇消除“六乱”的标准,由区四套班子领导作为区级路长,纷纷通过主动带队上门走访、会议布置、电话联系、跟踪督办等途径督促镇街抓好整治,余杭区“路长办”每10日就滚动下达“脏乱差”整治任务清单至各镇街,分片加强动态检查和考核,进一步提升了环境整治力度。截至目前,余杭已整治2945处,总体完成率达97%,基本完成了全区县道以上公路“脏乱差”整治工作。
 
  看似只是轻描淡写的数据,其实,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淌着汗水。
 
  宽阔的沥青柏油路、工整的人行步道、崭新的交通标识、科技的智能交通、别致的景观小品……现在的104国道瓶窑段,完全就像是来到了一条新路。
 
  “这里以前荒草丛生、垃圾乱放,很是脏乱差。”以前因环境意识不足,沿路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乱搭乱建,乱丢垃圾,使得道路两旁环境极不理想。
 
  为扭转这一局面,公路养护等部门在对主要道路沿线所涉及的15个村社所属范围的乱搭乱建情况进行细致排摸后,以问题清单倒排时间表,绘制具体的作战图,路长办、属地政府、基层站所、村社联动,同时,开展上门走访,向村民解释政策法规,以心换心、以情感人的方式动员和鼓励,促使52户违建户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了自拆或由镇政府帮拆,最大限度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不仅如此,为了让“美丽余杭”建设成果长效化,交通等部门也在制度建设、技术监管等领域积极创新。
 
  比如在“路长制”基础上,创新打造路长联系人制度,有效打破了‘路长制’的层级管理,实现了管理的扁平化,让整个机制的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再比如启用“公路巡查”App,运用信息化手段使问题处理流程形成闭环,实现问题处理进度实时追踪等功能,实现职能部门与民间力量携手合作,最终实现余杭公路的全域美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