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动态 > 正文

科学家开发新方法 人类排泄物成航天员新食物源

英媒称,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将人类排泄物转化为一种潜在的食物来源。这个方法可以供执行火星任务或前往更遥远星球的航天员使用。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1月26日报道,科学家们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和液体废物,制造出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物质。

克里斯托弗·豪斯教授说:“我们设想和测试了这样一个概念,即用微生物处理航天员的排泄物从而制造一种可食用的生物团。”

这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还说:“这有点奇怪,但这种概念食物有点像马麦酱或蔬菜酱。吃它们就是吃一坨‘微生物黏性物’。”

在规划长时间太空旅行时,食物供应是一个主要障碍。在宇宙飞船上种植食物需要很多能源和水,而从地球上携带食物会占据空间,同时还会增加飞船的重量从而消耗更多燃料。回收废物并使之成为有营养的食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

豪斯和同事描述了用微生物把人类排泄物制成富有营养的物质的方法。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空间研究中的生命科学》杂志上。

报道称,这个方法涉及厌氧消化——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分解物质的过程。它被认为是一种分解可生物降解物质的有效途径。

豪斯说:“地球上常常利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废物。我们所做工作的新奇之处在于,从这一过程中提取营养物,并将它们放进一个微生物反应器以产出食物。”

报道称,人类排泄物厌氧消化过程会生成甲烷。然后,科学家们用这种气体制造出另一种微生物,它被称为“荚膜甲基球菌”。 这种微生物目前被用作动物饲料。它含有52%的蛋白质和36%的脂肪。因此,它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一种食物来源。

研究人员说,虽然他们的方法还没有做好应用准备,但它会为人类提供一种在宇宙飞船上制造食物的新模式。

豪斯说:“想象一下,如果有人稍微调整一下我们的系统,就能从废物中回收85%的碳和氮,并把它们变成蛋白质,同时无需使用无土栽培或人造光技术。”他说:“对于外太空旅行来说,这将是一个异乎寻常的进展。”

报道称,在国际空间站,部分人类排泄物已经得到回收。国际空间站的水是从航天员的尿液中提取的。另一方面,固体排泄物则被排到太空中。

除了能有效产生一种新的食物源,这种新方法还能快速地分解废物。

豪斯说:“这就是在未来的太空旅行中有可能用到它的原因。这比种植番茄或土豆更快。”

新西兰向太空发射“迪斯科球” 将成夜空最亮天体

参考消息网1月26日报道德媒称,新西兰初创的太空公司——火箭实验室1月21日从新西兰北岛发射了其首枚运载火箭,火箭的载荷远远不只是商业卫星。

据德新社1月25日报道,火箭实验室创始人彼得·贝克1月25日在一项声明中说,从马希亚半岛发射的长17米的火箭上还搭载了一个直径1米的碳纤维球,形状类似一个超大迪斯科球,有65个反射面,被称为“人类之星”。

贝克说:“无论你身处世界何方,贫穷或富裕、处于冲突之中或处于和平状态,所有人都能在夜空中看到围绕地球运转的明亮、闪烁的人类之星。”他希望,所有人的目光能够超越人类之星,投向广袤的宇宙,能够感受到自己与我们在宇宙中所处位置之间的联系,并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行动以及什么事情至关重要。

火箭实验室说,一旦进入轨道,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在黎明和黄昏都可以看到这颗卫星,预计它将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这颗卫星将运转9个月,然后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烧毁。

报道称,火箭实验室的任务是通过提供频繁的发射机会来扫除进入商用空间的障碍,其目标是以大约490万美元的价格每周为商业客户发射。2017年,该实验室在全球进行了82次发射。

火箭实验室创始人彼得·贝克与发射前的“人类之星”合影(美联社)

(2018-01-26 15:14:40)

日本再次成功发射小型火箭 计划削减成本投入正式运用

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日媒称,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18日从鹿儿岛县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站发射了小型火箭“埃普西隆”型火箭3号机。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18日报道,火箭将日本电气公司(NEC)的小型观测卫星“ASNARO-2”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埃普西隆”型火箭所需的技术验证至此将告一段落,今后将讨论着眼于正式运用的成本削减举措等。

报道称,这是“埃普西隆”型火箭继2013年9月、2016年12月之后连续第三次发射成功。3号机新增了减轻分离卫星时产生的冲击的装置,以及可细致调整轨道的推进装置(PBS)。

“埃普西隆”型火箭于当地时间上午6时6分按计划发射升空。发射期间通过两次燃烧推进装置的燃料,细致调整了卫星轨道。约52分钟后,卫星“ASNARO-2”进入高度约513公里的轨道。

“ASNARO-2”是通过雷达观察地表变化的小型卫星。即使在阴天和夜间,也可用于滑坡灾害的调查。

报道称,“埃普西隆”型火箭是由日本JAXA和IHI航空航天公司联合开发的小型火箭。此次成功发射后,进行准确轨道投送的技术验证将基本结束。今后,他们将力争实现把发射费用降至30亿日元(约合1.74亿元人民币)的成本削减目标,以提升国际竞争力。日本此次在3号机火箭制造和发射方面总计花费约45亿日元(约合2.6亿人民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能搭载超小型卫星的火箭,卫星的订单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拓展业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不断积累发射业绩,提高可靠性。对于目前的“埃普西隆”型火箭来说,进一步确保发射次数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报道称,日本政府面临紧迫的财政状况,预算有限,无法不断进行发射。虽然力争今后10年里发射约10颗卫星,但搭载的卫星很多尚未确定,面临的局面仍很严峻。

(2018-01-19 14:20:02)

飞到太空能再长高?美媒:回到地球又缩回去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美媒称,人类的身体注定应存在于重力环境下。因此,当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情时(如将人类送往重力很小的太空时),就会发生古怪的事情。一个例子是:日本宇航员金井范茂8日骄傲地宣称,在国际空间站度过3周后,他长高了3.5英寸(约合9厘米)。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1月10日报道,待在零重力环境中可以导致人的脊柱略微变长,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但是,对金井的宇航员伙伴来说,3.5英寸听起来好得有点令人难以置信。金井重新进行了测量,事实证明他仅仅长高了2厘米——还不到1英寸。

也许他对这份身高方面的节日礼物感到兴奋。但不幸的是,一旦返回地球的重力环境中,他略微增高的身体将迅速收缩。

报道称,尽管如此,2厘米的新增高度也并非毫无意义,这提醒人们,待在太空中会奇怪地改变身体。

金井并非待在太空时报告身高增加的首位宇航员。当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斯科特·克利在国际空间站度过差不多一年后于2016年3月返回地球时,他长高了约2英寸(约合5厘米)。待在国际空间站之类的零重力环境中,人的脊椎会变长。在地球上,重力将椎骨拉在一起,从而将它们固定住。但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椎骨将自然扩张,使得人变高。

通常,太空中的宇航员可以长高原身高的3%,但不会长得更高,这就是金井宣布的消息令他的宇航员同伴感到惊讶的原因。在回到地球几天或几周后,重力将把身高压缩至原身高。

报道认为,零重力环境还伴随着对人类身体的一大串其他潜在副作用,并非所有这些副作用都像突然长高那么有趣。不幸的是,没有多少人曾在太空中度过足够时间,以让科学家真正了解这些风险。人们逐渐开始对少数风险有所了解。现在知道,缺少重力会改变血液和其他体液在身体内的自然流动,导致所有体液向上移动。这会在身体一些区域造成压力升高和肿胀,尤其是眼睛后部,从而导致视力问题。当然,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辐射。在地球磁场范围内,人类不受威力巨大的太阳发出的大部分辐射的伤害。但在地球轨道上,人更容易受到辐射影响。这种持续暴露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但是,正如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健康千差万别一样,太空对每个宇航员的影响也不同。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研究斯科特·克利以及他的同卵双胞胎兄弟马克。两人都是宇航员。但克利在国际空间站度过一整年,而马克同期呆在地球上。那一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其他研究人员监测了这对兄弟的健康状况,并在后来持续进行监测,以期更好地评估太空飞行造成的临时和长期心理变化。随着把人类送上火星——实际上是一次时间更长的太空旅行——的计划不断推进,这一做法在未来几年会特别有用。

因此,如果你确实希望自己略微长高,考虑成为一名参与长期太空任务的宇航员吧。但请记住在太空中享受新增的身高,因为一旦返回地球,身高将下降。(编译/杜源江)

(2018-01-12 00:16:43)

宇宙已138亿岁!美媒揭秘如何测量宇宙有多大岁数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美媒称,宇宙已经138亿岁了,这个时间长度要比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理解的数百年或者数千年时间长许多。那么天文学家们是怎么得出这个巨大数字的呢?

据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网站1月10日报道,宇宙的年龄肯定至少与人们可以在其中发现的最古老事物一样老。因此,测量宇宙年龄的一个直接方法就是寻找古老恒星。

报道称,星群中的恒星都是同时诞生的,通过观察星群所谓的“主序演化”,可以相当准确地测定恒星年龄。一颗恒星在其一生中最漫长的阶段都在燃烧氢。在这个阶段,恒星遵循温度和亮度之间的关系准则,就是所谓的主序阶段。换句话说,温度较高的恒星亮度也更大。(编译/郭骏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