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社区巷陌的走访,一场场数据图表的研判,一份份司法建议的制发……是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法院干警留下的“调研印记”。在这里,奔涌着调以务实、研以致用的热潮。2024年以来,仓山法院构建起“三个链接”工作机制,以创新驱动为重点,以服务大局为目标,为司法调研工作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司法调研工作要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才能更精准地服务司法实践、赋能法治建设”。为此,仓山法院与本地高校法学院合作联动,建立“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法院干警+高校学生”的双向链接,搭建起法校协作的双向通道,推动法院的“案例”成为高校的“教材”、高校的“智慧”成为法院的“方案”。“这个案件比较复杂,补偿金额的分配都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在某起复杂拆迁补偿纠纷案件的调解中,法院通过指导高校学生参与案情分析、当事人协商调解,让高校学生在真实案件中触摸法治温度,在协助调研中淬炼实务思维。最终通过释法明理、政策解读,成功解开十余位当事的人心结,并签下调解协议,达成了“案件出题—实践解题—合作破题”的闭环。
司法理论研究是司法调研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如何让理论研究发挥更大作用?仓山法院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化身“理论智囊团”,将课堂延伸至法院,以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前沿的学术研究视角,帮助法院干警梳理调研思路、完善调研方法、提升调研成果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为法院的司法调研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双1+1”协作模式的推进,打破了法校壁垒,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精准对接,形成“双向赋能、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调查研究是破解司法难题的关键,如何靶向聚焦,让调研成果“多点开花”?面对这一课题,仓山法院改进工作模式,积极与省、市两级法院沟通,重点关注审判案例、司法建议、司法改革研究以及调研课题等工作,深度参与政策研讨,主动融入服务大局。聚焦上级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物业治理与小区业主自治工作,结合相关案件的审判要点,组织骨干力量深入社区走访调研,形成的物业案件纠纷调研报告,获得了上级法院的高度认可。
在过去一年里,仓山法院调研成果在市区两级党委、人大、政协相关调研活动中均获奖项,被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并同步写入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1篇学术论文在福建高院获得三等奖,6篇论文在福州中院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多篇案例登上《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其中《卢氏家族诉前调解案》入选2024年全国百大“枫桥经验”优秀案例,让调研成果“破圈”发声。
在面对案件数量居于全市首位、全省前列的压力下,如何守好调研工作作为审判一线的“前沿阵地”,让调研人才“冒得出、长得快、立得住”?仓山法院以“老中青”传帮带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审判业务专家、调研骨干组建的“核心智库”作用,让专家骨干以多年积淀的审判经验带动干警在案例研讨、文书评查中练笔头、强思维。
为助力干警在调研工作中快速成长,仓山法院在夯实内部机制的同时,整合外部资源形成培育合力。通过与政府法治部门的协同调研、企业法务团队的实务交流、高校智库的联合攻关,构建起多元参与的调研生态圈,努力推动学术研讨工作“数质双优”,为干警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从法校协作的研用互融,到成果转化的靶向发力,再到调研人才的多元共育,是仓山法院“三个链接”机制释放调研创新活力、赋能司法实践的生动回响。这些浸润着基层调研智慧的“源头活水”将在司法为民的进程中持续向前。(仓山法院刘嘉诚 黄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