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动态 > 正文

【志中周记】一份考卷

开栏的话:

位于吕梁山西麓的山西省石楼县是革命老区,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36年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由此挺进山西,拉开了红军东征的序幕,毛泽东在此写下了《沁园春·雪》。

曾经的革命热土如今正在打一场“硬仗中的硬仗”。在这里,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正在翻越最后一座高山。

“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脱贫攻坚越往后,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山西石楼的脱贫事业到了决战贫穷的最艰难阶段。

今年7月,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胡志中以团中央驻山西石楼县扶贫工作队队员身份,开始为期两年的扶贫挂职工作。

其间,记者将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乡村干部一道行走在田间地头,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声,深入了解扶贫干部的酸甜苦辣、扶贫工作的艰难和复杂,通过“志中周记”的形式,或文字、或图片、或视频,记录历史。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一份考卷

随着“中央在晋定点扶贫单位挂职干部培训”的结束,我到山西石楼的扶贫工作正式开始。作为团中央驻山西石楼扶贫工作队的新增力量,我和其他几位同志来到石楼县。未来两年,大家的工作、生活都将与这片红色热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如果说脱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考卷,那这次在山西右玉的培训,就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考前学习。

一群初心不改的县委书记

70年前,也有一份考卷,摆在中共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的面前,扎根还是搬离?

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地处风口地带,曾经风沙成患、山川贫瘠,林木覆盖率不到0.3%。1949年,这里土地沙化面积高达76%。“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成为昔日右玉的真实写照。

据《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曾有到此饱受其苦的外国专家断言,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建议举县搬迁。

1949年,35岁的张荣怀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他和当地干部群众经过深入调研后提出了破题思路——“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

自此,从张荣怀起,右玉县二十任县委书记初心不改,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一任连着一任干,一棵接着一棵栽”,一干就是70年。如今,全县林木绿化率已达55%,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不毛之地”奇迹般变成了“塞上绿洲”。

一个关于种树的故事

“绿进一尺,沙退一寸”,在右玉参观学习期间,行走在绿色森林里,常让人疑惑,这树真是一棵棵栽出来的吗?

在右玉精神展览馆,一个关于种树的故事,能解答这个疑惑。

“黄沙洼呵黄沙洼,吞了山丘吞人马。”黄沙洼曾是右玉绿化最困难的一处山梁。地处西北风从杀虎口向南延伸的锋面地带,过去风大沙多,有时白天栽上树,晚上就被沙土掩埋,甚至被连根拔起。

1956年,第四任县委书记马禄元带领全县上千人在此种树,结果迎风的地方,树根被风刮起,背风的地方,树被沙埋了身,整整种树两年,却只有几棵活了下来。

去年,当地69岁的王明花老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仍记得小时候“三战黄沙洼”的场景。那是老人记忆中最难的一次植树,“当年我才八九岁,跟着老师去黄沙洼栽树,老师说‘只要种活树,就能挡住大黄风’”。

可是,究竟怎样才能让树在沙丘里活下来?

几经失败,人们慢慢摸索出了“穿靴”“戴帽”“扎腰带”等种树的土办法,通过营造雁翅形护岸林,防止河滩干沙移动;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树苗结绳压条,固定沙丘;半山腰造防等,历时8年,三次大战黄沙洼,人工造林15435亩。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右玉精神”,并作出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扶贫路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右玉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右玉精神,把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写在山川大地,把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印在群众心底,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从石楼到右玉路程近600公里,离开“红军东征地”“集中连片特困”的吕梁深山,来到“走西口”“治风沙”的晋西北边陲,地貌变了,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一致且迫切。

与去年已经完成“脱贫摘帽”的右玉不同,石楼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正在翻越最后一座高山,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

事实上,石楼的扶贫路走得漫长而艰辛。

身为革命老区县,自1986年我国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概念开始,石楼县就成了其中一员;2011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吕梁山区腹地的石楼县又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经过当地干部群众多年持续努力,2018年年底,石楼县所有行政村都达到了2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退出12370名贫困人口、34个贫困村,全县累计实现43119名贫困人口、8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年底的36.7%降低至11.22%。

一份饱含时代特征的考卷

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去几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各方面都行动起来了,社会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也要看到,脱贫攻坚越往后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对于石楼来说,这仍是一张难度不小的考卷。

“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如总书记所讲,石楼的脱贫攻坚战到了最关键时刻,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这又是一张满载期盼的考卷。

按照石楼县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今年33个贫困村1.2万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退出,届时全县将实现“脱贫摘帽”。

在右玉,有一种被大面积种植的树叫小老杨。小老杨长不高大,但根系深长,耐寒耐旱,即使身处沙丘也能顽强生长。正是这一棵棵小老杨连成片结成林,挡住了右玉从年头刮到年尾的大风沙。

仔细想来,投身于石楼脱贫攻坚事业的干部群众就像一棵棵小老杨,团结协作,努力奋进。“单木”如何“成林”,一张饱含时代特征的考卷,正期待着这里的人们回答。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胡志中

作者:胡志中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