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房产整理报道】近期,住建部、央行等部门共同出台的房地产“三道红线”融资政策让房地产商几家欢喜几家愁。强力监管之下,新的行业格局,正慢慢浮出水面。
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召开了重点房企座谈会,宣布了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房企“踩线”情况不同,会按照“红、橙、黄、绿”四档来控制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长速度。
多年来,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龙头还是中小房企,多采用了牺牲债务来换取规模的快速扩张。如今,房地产企业借助高杠杆进行快速扩张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对于中小房企来说,通向千亿规模的梦可能
今年年初,上海本地房企上坤地产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募资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开发现有物业、偿还有息负债及补充一般营运资金。
2019年7月,上坤地产在上海发布了全新的“三五发展战略”,确定了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在投资策略上,上坤地产的全国化投资战略可以总结为“3+X”,即做透长三角、突破珠三角、加强长江中游,伺机进驻新区域。
上坤地产是一家起步于上海的年轻房企,成立的十年间营收翻了约六倍,但后遗症莫过于负债高企。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上坤地产净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84.9%、325.9%、118.8%,虽然逐年下降,但仍在行业水平高位,有较高的偿债风险。
根据克而瑞发布的报告,2019年上半年174家典型房企的加权平均净负债率为91.37%,上坤地产的净负债率依然处在行业高位。
截止2020年2月,上坤地产有息负债为62.74亿元,短债占比达到49%;其中,有30.75亿元将在1年内到期,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而且上坤地产公司账面资金仅为34.33亿元,其中受限制现金达到23.6亿元。
实际上,上坤地产每年偿还计息借款的现金也非常庞大,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坤地产用于偿还计息借款的现金额分别为31.33亿元、40.19亿元和68.53亿元。
融资方式方面,上坤地产公司资产管理、信托融资及其他融资方式占总有息负债的66.8%,此类融资工具并不与基准利率和LPR挂钩,2020年1月,上坤地产从信托处融资2.2亿元不到两年期的债务,年利率高达13%。
除了负债之外,上坤地产还高度依赖长三角经济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上海。2017-2019年,上坤地产物业销售收入来自于上海的占比分别达100%、100%、60%。
截止招股说明书发布,上坤地产拥有7处还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商业项目,均位于上海,包括3座已竣工办公楼,2座已竣工购物广场,两个开发中的商业项目。
更利空的是,上坤地产业绩增速已出现颓势。2017年-2019年,上坤地产销售额增速已从345.6%下降至18.43%,收益增速从466.7%降至10.29%,2019年的毛利率也低于2018年,说明其盈利空间正在被压缩。
上坤地产毛利率波动也大,2017年-2019年分别为30.9%、51.5%、40.8%。此外,与两位数的毛利不同,上坤地产过去三年的净利润率仅为2.9%、9.8%、9%,这一净利润率与销售均价达4万的高端路线战略相比,并不相符。
问题如此之多,上坤地产IPO命运多舛。即使过关,其全国化战略也面临困难局面。
按照“三条红线”新规,即使达到“绿档”的标准,小企业的借贷规模仍然有限,再考虑到行业已进入“白银时代”,市场空间正在缩小。这也意味着,行业的阶层会继续固化,“弯道超车”的机会不再有。如果监管层的决心够大,未来或许还会对表外债务进行管理,届时上坤地产这类小型房企融资的施展空间会更小。
或许和多数港股排队的小房企一样,上坤地产想的是,虽然债务高企,但只要有足够的资源持续增长和偿还债务,暂时的高负债并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成功上市之后,上坤地产可借助上市平台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优化债务结构。
但投资者真金白银进来,显然不会为“内功”不足的企业买单。同是中小房企的港龙地产上市破发,无疑是资本市场给予的最真实的反应。
58安居房产研究院分析师张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房企在未来5-10年,会面临较大概率的被淘汰现实。未来大趋势来看,小房企将在数量不断减少,被并购逐步增多。
面对高于同行的高负债、即将到期的债务、紧张的现金流,高压之下,上坤地产能否牢牢抓住赴港IPO这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