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社会 > 正文

医者仁心,需要全社会呵护

温州暴力伤医事件中,奇迹没有发生。据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信公众号消息,2024年7月19日中午13时许,该院心血管内科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时,突然遭到一名男子持刀袭击,致多处严重损伤。事发后,医院立即组织多方专家进行联合救治,职工、规培生、研究生、医学生都积极献血,但由于伤势过重,李晟医生终因抢救无效,于2024年7月19日21时不幸去世。

 
这起事件让人深感痛心,再次引发社会对医生安全保障问题的深刻反思。在医生行医过程中,如何保障他们的生命权利,不仅是医护人员自身的需求,更是医疗行业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机构需要加强安全培训和安保措施。医生们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为了在突发事件中保护自身安全,医疗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教导医务人员识别危险信号、应急逃生及自卫技能。同时,医院应增加安保投入,增加安保人员数量与巡逻频次,并在重要区域安装监控设备,以确保在危急时刻能够迅速响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也是必要措施之一,医护人员应能够通过一键报警装置及时通知安保部门或警方,医院内部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采取保护措施。
 
然而,单靠医疗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社会各界必须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法律的保护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完善相关法规,对暴力伤医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明确暴力伤医行为的法律后果,震慑潜在施暴者,保障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这包括制定严格的法律条文,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伤医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并施以重罚,同时提高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威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014年4月24日,最高法等五部门发布过《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刑法修正案(九)》也将“医闹”入刑。伤医事件的“零容忍”,不仅离不开法律的规制,更需要全社会的“零容忍”。要形成共识,把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作为法治与社会共同维护的公共场所,把维护医疗环境的公共安全当成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同仇敌忾、人人喊打,形成全社会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的良好风气,建立国家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制度。
 
医患沟通的改善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帮助患者和医生之间建立互信,减少误解和冲突。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有效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医学常识,使其能够理性看待医疗问题,减少因误解和不满而引发的医患纠纷。
 
社会对医生的关怀与支持必不可少。医生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获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关怀。媒体、教育机构和社区应共同努力,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弘扬正能量,提升医生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
 
没有对医务人员生命与尊严权利的保护,就无法实现人民健康权利的全面保障。医闹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法治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秩序。尤其是在前些年,有些地方甚至不得不派遣执法力量进驻医院,有的医护人员不得不戴着防护头盔工作。救死扶伤的岗位变成了充满生命风险的特殊岗位。他们面临的风险不是在无法避免的战场环境中,也不是在可能感染等技术防护中,而是在挽救病患于死神之手的正常工作中,在与自己距离最近的病患或病患家属接触过程中,这是多么讽刺。一言不合,暴力伤医。那些在鬼门关上守护生命的人反而成为生命的弱者,不怕死神却怕活人。如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护,人民的健康权利又从何谈起。
 
没有对医者仁心的法治保护,就没有健康的“医患关系”。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仍不均衡,“看病难”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医疗保障制度也还在健全和完善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和医护人员在“医患关系”中是“强势”的一方。病患“看病难”,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也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过去概念中的“医患关系”需要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更是资源紧缺的整个医疗环境条件与病患对医疗环境条件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全社会一方面呼吁医疗改革,另一方面强烈呼吁严厉打击“医闹”,希望通过健全完善的法治,将“医闹”与正常难免的医疗纠纷区分开来,将暴力伤医的刑事犯罪与“医患关系”区分开来,以保护医者仁心,保护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热情,并保障这项事业的人才接续。
 
社会对医生职业的理解和尊重也亟待提高。医生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更是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社会应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对医疗工作的理解和对医生的尊重。同时,媒体在报道医患纠纷时应客观公正,避免夸大和煽动情绪,促进社会对医生职业的正确认知和尊重。
 
李晟医生的遇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医疗系统和社会的警示。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职业,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他们的工作环境理应是安全和受到尊重的。然而,在现实中,医生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职业风险和心理压力。这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也可能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生的安全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是对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
 

李晟医生的悲剧不应再度重演。我们需要从医疗机构、法律制度、医患沟通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医疗环境,确保每一位医生的生命权利不再受到威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医患和谐,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李晟医生的不幸离世提醒我们,保障医生安全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综合施策,我们可以为医生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尊重和支持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行医,救死扶伤。(文/高阳)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