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王台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市花”百合花为启发,从基层人民法庭根植于民理念出发,围绕群众需求、助企发展、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服务,创建“四百”工作法,即“百合调解”“百合连芯”“百合校园”“百合巡回”。力求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精准服务、深度融入的法治实践体系,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法治意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截至6月20日,王台法庭辖区矛盾纠纷总量有所下降,民事案件调解成功率上升17%,群众法治满意度显著提高,谱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优美序曲。
百合调解化民忧
延平法院总结提炼了“法合筑梁、情合架桥、和合夯基”的百合调解工作法,将司法公正刚性与民生关怀柔性深度融合。
法合筑梁,执定分止争之纲。王台法庭主导厘清法律权责,以司法专业力量划清是非界限,确保调解过程于法有据、于规有依。
情合架桥,传人间烟火之暖。部门协同凝聚民政、妇联、人社等多元力量,通过群众诉求、共情生活困境,以伦理道德唤醒良知,以情感共鸣消弭隔阂,将冰冷的矛盾化为有温度的解决方案,真正让调解成为连接法律与民心的桥梁。
和合夯基,固邻里和睦之本。基层力量化生“民情触角”,借助地缘、亲缘、业缘优势,将调解工作嵌入田间地头,既解开当事人“法结”,更化解“心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矛盾消弭于萌芽。
在百合调解工作法的思路引导下,该庭构建“法庭主导 —部门协同—基层参与”的三级调解架构,强化法庭主动联动乡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及村委会,凝聚矛盾化解的合力。在赡养费纠纷案件中,法庭第一时间召集多方力量,从法律规定、伦理道德、亲情修复等维度开展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不仅实现案结事了,更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正确赡养观念,该案例被广泛宣传,在辖区形成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
百合连“芯”助发展
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产业兴旺是基石,而特色产业则是撬动乡村经济腾飞的有力支点。王台法庭所在地——百合花养殖基地是当地乡村产业版图的独特标识,花卉产业更是乡亲们迈向富足生活的重要依托。因此,王台法庭聚焦花农与花卉企业发展需求,以“走访调研—精准普法—跟踪服务”三步走,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收集法律问题清单,开展“订单式”普法讲座,针对合同签订、劳动纠纷等高频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发放宣传手册100余份,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30余次,帮助花农、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助力花卉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兴则乡村兴,法治强则产业旺。“百合连‘芯’”,连起的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筋骨”,护好的是乡村振兴的“根基”。通过法治赋能花卉产业,让一朵朵百合花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花”,以产业之盛带动乡村经济繁荣,用法治温度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让百合花香里的乡村,既洋溢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又饱含法治护航的稳稳幸福,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的产业法治融合注脚。
百合校园护花蕾
从法治教育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校园普法能增强学生法治观念,让其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维护权益;从社会治理角度,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体,普法可培育法治社会根基,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促进社会法治氛围形成。
“百合校园”以沉浸式法治教育为核心,打造“案例精选—模拟实践—感悟提升”教育闭环。精心设计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模拟法庭案例,组织学生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亲身体验庭审与调解流程。通过生动实践,有效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多所学校主动邀请开展常态化法治教育活动。
下一步,为增强普法趣味与协同效能,王台法庭将新增两大创新路径:一方面,开发校园法治“剧本杀”,围绕欺凌防治、网络维权等青春痛点设计剧情,让学生化生“法治解谜人”,在角色扮演中活用法律知识、模拟纠纷调解;另一方面,联动开展“学生带法回家”反向普法,教家长用法治思维沟通,构建“课堂探法+家庭传法”的双线育人模式,推动法治教育从校园渗透至生活场景。
百合巡回顺民心
身在一线的法庭,就应当时刻能为民解忧,当好司法服务的“前哨员”。
“百合巡回”采取“协同综治—巡回审判—就地化解”模式,针对委托合同系列案件,法庭与综治中心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将庭审现场搬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巡回开庭、公开调解,高效化解纠纷20余起,现场解答群众法律疑问80余人次,既减轻当事人诉累,又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的治理格局。
接下来,王台法庭将持续深化“四百”工作法:拓展“百合调解”覆盖面,吸纳行业协会、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构建“大调解”格局;升级“百合连芯”护企,建立企业“法治体检”长效机制;丰富“百合校园”形式,开发法治教育线上课程;优化“百合巡回”模式,推动巡回审判与智慧法庭建设深度融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司法智慧。(延平法院 苏文城 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