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社会 > 正文

他们看不见世界,但世界应看见他们

10月13日下午,成都的一家电影院里放映了一场特殊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说它特殊,是因为电影在放映时,现场还有3位主持人,将电影对白以外的画面、动作、表情等用语言一一进行讲解;说它特殊,还因为它的观众是一群平时很少走进影院的朋友——视障人士。一场无障碍电影,让视力障碍者感受到银幕上的光影世界,也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关注和理解。这是今年各地迎接“国际盲人节”的一个镜头。

昨天是国际盲人节。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节日还有点陌生,但其实到今年,它已经走到第36个年头。1984年,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这也是盲人在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从第1个节日到第36个节日,盲人的生活有什么改变?我们对盲人的认知又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睡前聊一会儿

提到盲人,我们可能会想到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想到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盲人书画家沈冰山,想到以一首《你是我的眼》感动万千观众的萧煌奇,但其实,在我们身边,还生活着大量可能被我们忽视的视力障碍者。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含盲人在内的视力残疾者已经有1731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每8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视力障碍。由于病理的差异,他们有的人完全看不见,也有的人是看不清,或者看不全。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犹如在眼前遮上了帘幕,将原本五光十色的世界从他们眼前生生夺去。如何给予他们更多温暖,如何帮助他们在缺乏光感的世界中感受到更多光明,这需要整个社会认真思考,并灌注真情去解决。

睡前聊一会儿

近些年来,从马路上不断延伸的盲道,到公共场所日益普及的引导服务,从不时出现的视障阅读中心,到铺展开的一份份高考盲文试卷,对盲人的关怀,朝着多样化、精细化的方向前进。回顾历年国际盲人节的主题,可以看到我们在盲人扶助道路上前行的脚步。从1993年的“扶助共进”,到1997年的“助残与自强”,从2005年的“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到2012年的“推进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从呼吁扶助到引导自强,从促进就业到文化共享,由内而外、不断深化的扶助过程,让越来越多视力障碍者更好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也收获着精彩的人生。今天,在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里,在精彩纷呈的综艺舞台上,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前沿,我们都能看到视力障碍者的身影,上天为他们关上的“窗户”,正在以另外的方式一扇扇打开。

但是,盲人群体在今天的生活是否已然没有障碍?答案可能并不乐观。举两个例子,曾经在《最强大脑》上“气息辨物”的盲人艾晓娃曾讲过这样的经历,她在机场预约引导服务,结果工作人员却推来了一个轮椅,虽然她解释自己可以走路,但工作人员却不以为意;而另一位视障人士则表示,现在手机上很多滑动图片进行登录验证的设置,对自己造成了很大困扰。无论是缺乏包容性设计的产品,还是大众心中固有的刻板印象,都在告诉我们,离真正的“无障碍”社会还有距离。而不够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不够便利可及的志愿服务、就业中存在的隐形门槛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盲人群体对社会生活的融入。

睡前聊一会儿

凝聚光明,点亮智慧人生。这是今年国际盲人节的主题,也在向我们指引着新的努力方向——智慧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盲人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发朋友圈、发微博;在某购物平台上,每天约有30万视障人士在进行网络购物;而就在今天,有短视频平台上线了无障碍功能,有外卖订餐平台发布了盲人定制应用……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正在为视障人士打开新的“视”界,也让我们更加相信,科技的创新,让我们有可能跨越视力障碍带来的鸿沟,让盲人群体的生活更便利,也为他们梦想的生长创造更广阔的平台。而技术的进步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公民意识的生长相互作用,终将成就一个对视障人士更友好、更平等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也将惠及我们每一个人。

“我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我不打算输在努力上。”对于盲人来说,人生的马拉松并不容易,但只要多一点努力,就有抵达目标的可能。而对我们整个社会来说,同样需要多一些努力,才能为视障人士生活的改变带来更多可能。

这正是:他们看不见世界,但世界应看见他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