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历史上的桃园三结义并不存在

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州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 “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黑历史

换句话说,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尽管关系不错,但并没有好到“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份儿上。那么,历史上这三人的关系大体应该是怎样呢?

在中国古代,由于土地兼并等各方面原因,一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无法融入主流的社会当中,成为了“圈外人“,用朱元璋的话说,大概有这么几类:”兵、地棍、流氓、盗贼、乞丐“这些人由于缺乏生产资料,于是打家劫舍在所难免,自然就成为了社会上最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在朱元璋看来,那种走街串巷做小生意的,也是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前面说的这几类人和主流社会的观念并不一样,日久天长,他们也自己形成了一套社会话语体系,对外称之为“江湖”。在“江湖”里,一个人的力量往往十分渺小,甚至自己吃了上顿也没有下顿。于是江湖中一些人便选择认一个“大哥“,从而解决自己的前途问题。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黑历史

这种观念反应在文学作品中,通常就表现为“大哥——小弟“的相处模式,比如宋江就一定有一个小弟李逵; 秦叔宝就有个小弟程咬金。所以在刘关张故事的早期作品中,关羽、张飞投奔刘备,目的就是要”奔一个好前程“,并没有结义的意思,比如元朝无名氏写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里,就讲的刘关张三人见面以后一见如故,就一起喝了一顿大酒,刘备自然就喝多了。

喝多了的刘备躺在床上,有一条蛇在刘备的鼻子里钻来钻去,张飞大吃一惊,就要去把蛇拿出来,然后关羽说道:

“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将来必贵也。等他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关羽的这段话其实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投奔刘备的目的在于“此人将来必贵也”,另一个是“江湖上结拜,其实并不是按年龄算的,而是按”大哥“日后的成就来分辨的。当然这也不足为奇,甚至在今天,认比自己年龄小的人叫”XX哥“甚至干爹的人也大有人在,毕竟谁掌握了更多社会资源,谁就更牛X。然而,这句话居然从关二爷嘴里说出来,当然让日后的老百姓难以接受了。所以《刘关张桃园结义》这出戏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黑历史

但像《刘关张桃园结义》这样的故事,实际比刘备要大的关羽拜刘备为大哥,为的就是日后能够奔一个好前程。但刘备也是被主流社会排挤的人啊!刘备并不能够像包青天那样,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用国家财政养一群“小弟“,所以刘备要做的也是造反杀头的买卖。因此在选小弟的时候,就一定不能选择那些成家立业的小弟,否则叫小弟办个事,小弟老婆要生了不去,”大事不成。“

于是在1960年出土的《花关索出身传》中,在讲述刘关张结义的故事时,就说三人见面后在“青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前“对天发誓,此后要做一番大事业。随后刘备说:

“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

意思是我刘备光棍一个人造反,但你们是有家室的,万一造反了一半,你们跑了怎么办?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黑历史

这时关二爷当场表示:

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张飞道:”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家老小。“刘备道”也说的是。“

换句话说,既然要做没本钱的买卖,后路肯定是要断掉的,有趣的是,《花关索出身传》后来,张飞没忍心杀了关羽怀孕的老婆胡金定;但关二爷手起刀落弄死了张飞一家。后来胡金定生的关索(养父姓花)找到生父,关羽连儿子都不认了,气的关索说了这么一段话:

看你今朝哪里去,如何不认自家人。

好生今日认儿子,做个遮枪付剑人。

若是言声言不认,横山落草做强人。

投了六国曹丞相,领其干戈动战争。

来打兴刘铁脚寨,拿捉官员五虎人。

意思是,你关二爷丫的要是不认我,我直接投奔曹操,把你们五虎上将全部抓回去!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黑历史

当然,上面的故事都是流传于底层民间的故事,大体上反映了古代底层老百姓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等到了元朝,随着大量的知识分子无法当官被迫来到社会底层进行文学创作,自然会觉得《刘关张桃园结义》这样的作品写的是个鬼!

是以罗贯中等一群文学家反复将关索洗白,但最终关索的观念实在是太毁三观,所以在《三国演义》成书时,直接把关索删了。而刘关张的故事也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大家不用杀老婆了,一个头磕地上成为亲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好兄弟相互扶持,大哥爱小弟,小弟爱大哥。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黑历史

不得不说,罗贯中改的的确好,于是到了今天,桃园结义的故事就一直按照罗贯中的版本流传下来了。

返回顶部